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5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32篇
管理学   60篇
民族学   10篇
人口学   15篇
丛书文集   260篇
理论方法论   80篇
综合类   1735篇
社会学   157篇
统计学   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160篇
  2013年   168篇
  2012年   167篇
  2011年   192篇
  2010年   159篇
  2009年   131篇
  2008年   164篇
  2007年   159篇
  2006年   180篇
  2005年   134篇
  2004年   139篇
  2003年   99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新实践美学和实践美学的审美发生理论都是以哲学方法取代科学实证方法,消解了哲学作为方法论的指导意义;都违反了辩证唯物主义立场,以意识性的哲学概念为物质性的审美发生的原点;都将现代人类的知觉混同于动物的知觉,不能解释为审美所必需的形式知觉力的发生和作用.认知科学美学认为:审美发生要以人类智能的高水平发展为物质基础;以现代人类特有的形式知觉力的形成为决定性的主体条件.审美情感、审美价值、审美属性都依据这一条件而发生.  相似文献   
22.
梁启超将启蒙作为其诗学主张的核心主题 ,并自觉地将这一主题贯穿于其诗学体系之中。他明确提出诗歌要用当时的新语句来表达新意境 ,诗歌要表现近代世界新兴的社会理想、哲学观念及其自然科学、物质文明 ,宣传当时欧洲先进的精神思想 ,为当时中国的政治变革服务。启蒙是梁启超诗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也是他诗学的基础 ,是理解他诗学主张的关键。  相似文献   
23.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现代信息加工学派的认知心理研究与社会认知心理研究试图揭示人类认知的心理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应借鉴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深入研究人类认知发展阶段和过程,并按照认知发展阶段和过程来安排思想政治教育,还应帮助人们优化认知图式,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4.
本文运用Giora的分级显性意义假说分析了Langacker的认知参照点理论,并对反语中的认知参照点进行分析,得出反语中的认知参照点也是层级突显的结论,为反语的理解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5.
遵循整体观和相对性理念,在“认知思维模式”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无学科界面、自然融合型的科学与人文整合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科学与人文长期以来的分割与对立的局面。并依据该模式提出了“‘组织结构’决定‘性能'”法则、“更大层次系统对系统制约的第一性”的“伦理”法则、“子系统之间和谐共存”法则等思想将引导人类走上“天人合一”的和谐永续的文明道路。  相似文献   
26.
根据意义和功能,现代汉语的量词"把"分为两类3种:个体量词"把1",集合量词"把2",动量词"把3"。研究发现,量词的使用是一种范畴确认或语法归类,最初使用量词的对象的认知原型,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同类对象的量词选取;围绕动词"把"及其有关项所形成的意义,是制约量词"把"的类型和使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7.
预设推理是一种以读者经验争认知结构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对语篇语义的理解,既需要读者解读语言因素又需要读者的非语言因素的参与,即与语篇相关的预设推理.语篇情景组合就是作者利用先前存入的知识以及认知能力并与文本中的符号产生联系,以互明的认知情境为栽体,在话语之间建构最佳关联,以取得最大语境效果,创设情景的心理认知过程.文章拟从读者在解读语篇时所采用的预设推理方法以及作者在建构语篇时所采用的语篇情景组合模式两方面来探讨含义推导的心理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28.
Previous research concerned with children's belief-desire psychology has examined the capacity to predict or interpret ac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implicit proposition that ‘when an actor desires a particular end and believes that a particular action will achieve that end, he or she will undertake that action’. The limitations of this formulation for understanding acts of omission are outlined and an elaborated version of belief-desire psychology introduced. This version holds that ‘when an actor desires a particular end and believes that a particular action will achieve that end, and when it is believed that there are no co-occurring outcomes of that action whose avoidance is desired more highly than is the originally conceived end, then the actor will undertake the action which will satisfy the original desire’. An experiment is reported which examines 4-, 5, and 7-year-olds' ability to predict story characters' actions on the basis of either their true or false beliefs concerning undesirable outcomes associated with the pursuit of a desired end. Children of all age-groups provided evidence of understanding the elaborated version of belief-desire psychology. However,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was noted between the ages of 4 and 7 years in the ability to understand circumstances involving false beliefs.  相似文献   
29.
语言知识、策略能力和情绪等心理和社会特征在语言使用中交互作用,并对语言沟通能力产生影响。文章采用定量与定性方法对其预测性及内部关联加以实证。研究发现二者关联度很强,元认知策略对绩效预测力显著强于认知策略。认知与元认知策略呈现相互嵌套模式,相同加工行动在不同情境中由于履行功能差异而转换角色。  相似文献   
30.
建构与解构是人类思维中共生与共在的两个维度,同时也是诗学发展和诗学研究中的两个重要维度。文论诗学的创新离不开对这两个维度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