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09篇
  免费   352篇
  国内免费   183篇
管理学   15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86篇
人才学   6篇
人口学   82篇
丛书文集   2044篇
理论方法论   170篇
综合类   10765篇
社会学   1149篇
统计学   2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134篇
  2019年   127篇
  2018年   165篇
  2017年   206篇
  2016年   219篇
  2015年   269篇
  2014年   809篇
  2013年   1153篇
  2012年   1011篇
  2011年   1206篇
  2010年   991篇
  2009年   965篇
  2008年   1047篇
  2007年   1084篇
  2006年   1019篇
  2005年   876篇
  2004年   762篇
  2003年   719篇
  2002年   630篇
  2001年   472篇
  2000年   195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21.
该文通过对山西大学在校学生 1992~ 1999年的素质状况的跟踪研究 ,针对显示出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为改善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2.
高师学生在人格方面 ,具有良好的人格结构与人格中的弱点、缺陷并存和冲突的特点。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应加强对高师学生的人格培养教育 ,这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深化素质教育、提高整个民族素质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3.
对建立学院为中心的教学管理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立学院制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学科建设发展的一种思路。在校、院、系三级建制中 ,学院的管理处于中心地位。探讨了学院成为教学管理中心的运作方法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4.
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分析了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所具有的强调个人兴趣和满足个性发展两个显著特点。阐述了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探讨了进一步利用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加强大学生的创新教育,拓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5.
高等院校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学校整体水平与实力的综合表征,如何在实践中推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是摆在高等院校面前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实现科技自主创新的源泉,是推动学科交叉,获得原创性科学成果的重要途径。高等院校科技平台建设要加强顶层设计、整合资源、完善共享机制,使得高等院校科技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6.
目前,因处分不当引起高校与学生之间的纠纷时有发生,根据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校学生如对处分不服可以通过申诉或诉讼两种方式获得处分后的救济。但在救济方式的选择与操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根据高校的管理特点以及处分的种类,为了更好的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应进一步完善学生申诉体制,明确救济方式的选择,加强申诉与诉讼之间的衔接。  相似文献   
127.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实效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课题。网络作为强势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必须强化对该项工作的认识;网络的强势并不等于取代,校园广播、电视、网络、报纸四大媒体需协同互补;网络的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柔性切入;要想方设法优化网络大环境和小环境,“堵”、“疏”结合。  相似文献   
128.
本文阐述了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现状和危害,分析了考试舞弊愈演愈烈的原因,提出了进行综合整治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9.
近年来,大学生各类极端事件屡见不鲜,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和影响。当前,对大学生心理失衡进行研究并寻求解决的途径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0.
女性课程体系设置应以满足女大学生战略性社会性别需要为准则,培养其具有清醒的性别意识、坚定的"四自"精神、强健的立足社会的能力以及改造腐朽社会性别制度和性别文化的坚强意志.女性课程体系的设置应从宏观策略、微观环境和课程自身建设三方面来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