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4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23篇
管理学   45篇
民族学   36篇
人口学   10篇
丛书文集   238篇
理论方法论   71篇
综合类   1580篇
社会学   178篇
统计学   9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122篇
  2012年   112篇
  2011年   124篇
  2010年   101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125篇
  2007年   164篇
  2006年   131篇
  2005年   141篇
  2004年   131篇
  2003年   133篇
  2002年   102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52.
Having been relatively old at school tends to have a long lasting positive effect on professional achievement, in particular in competitive environments (sports, politics). We investigate the roots of this pattern and study whether the relative age position of children at school plays a role in shaping their preference for competition. We run a controlled experiment in high schools across two states in Australia. Our participants are students who are the very oldest or very youngest in their classroom. We elicit their preference for competition using the Niederle and Vesterlund (2007) task and find evidence of an effect of relative age. This effect is concentrated on male students. We find no differences in self-confidence, and risk attitudes between relatively old and young student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observed pattern may come from pure preference for competition.  相似文献   
53.
当研究者进入田野,田野对象就会试图将研究者放置在一个位置上,而研究者也会给自身寻找一个适合的位置.田野对象对研究者的定位反映的即是一般的社会性别价值。通过对12位女性研究者进行访谈,拟了解女性研究者是否因自身性别而遭受困境,其性别先前理解又是如何影响她对于性别差别遭遇的反应的。结果发现,虽然处于不同的年龄、专业领域,拥有不同的生活阅历,女性研究者在田野中的经验却有着相似之处。即她们的专业角色被忽视,更多地被视为传统女性的角色。在这一现实背景下,为了使研究能够顺利进行。女性研究者通常的选择是表现得有礼貌或者不得不忍气吞声。  相似文献   
54.
《Sociological Forum》2018,33(3):596-618
Research on the transnational diffusion of ideas and practices shows how cultural objects go through translation, adaptation, and vernacularization when implemented in new localities. Less attention is given to the translators themselves and their heterogeneous and often conflicting visions. Drawing on the notion of transnational social fields (TSF s),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how cultural objects get vernacularized differently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TSF , demonstrating how processes of translation reflect larger social and political struggles over questions of identity. As a case study, we focus on the attempt of actors from Israel and the United States to institutionalize spiritual care in Israeli health‐care organizations. The analysis reveals how spiritual care functioned as a porous cultural object, open to a wide range of interpretations and debates. While actors in New York saw in spiritual care the opportunity to bridge to Israeli Jews and create a global Jewish identity, Israeli actors split between using spiritual care as a vehicle for creating a local Israeli Jewish identity and seeing in spiritual care the opportunity to establish universal identities, broader than the Jewish one. The disagreement and conflicts between the groups influenced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turning it into a contentious struggle that involved different positions on the continuum between particularism and universalism.  相似文献   
55.
《齐民要术》是中古时期口语性较强的一部农业科技著作,书中使用了较多复合词,有的复合词意义相近或相关,彼此聚合成群,形成了不同的同义词词场。这些同义词词场中的复合词在构词上都有相同的特点:即构成复合词的两个语素单用时意义相近或相关,这样的复合词应是当时的语言社团根据已有的并列式构词法创造的新词。在汉语词汇的历时发展中,《齐民要术》中使用的同义复合词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结果:由曾经常用的单音词作语素构成的复合词或易于通过隐喻机制形成新义的复合词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生命力相对较强,在竞争中也相对较容易发展成汉语中的常用复合词;使用频率低或难以产生隐喻引申义的复合词很容易退出语言交际领域,从而成为汉语词汇历史发展中某阶段的陈迹。  相似文献   
56.
李静 《民族研究》2007,3(6):22-32
民族交往伴随着民族共同体变迁与发展的整个进程,是构成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民族关系也是通过民族交往具体实现与体现的.本文从阐释交往、民族交往出发,论述了作为人类普遍心理与行为的民族交往及其对社会结构变迁的意义,认为民族的交往内驱力、民族交往认知、民族交往情感、民族交往意识,以及民族交往行为是构成民族交往心理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57.
凌纯声先生1930年的赫哲族田野调查是中国民族学和人类学界一次科学的实地调查,具有开创性意义.本文从现代中国提倡和注重实地调查研究的学术背景来审视这次田野调查.上世纪20年代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逐渐从吸收传播"西学"向研究中国历史、社会、民族文化转变,朝着"本土化"的方向努力,从而形成了提倡实地调查研究的学术风气,而且中国学者进行了多次学术实践.这次田野调查与那个时代的学术背景密切相关,并且体现出其学术背景.本文还论述了蔡元培先生与这次田野调查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8.
社会学视野中的教育及民族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学对于教育和民族教育问题的研究更为看重对教育得以运行的社会宏观背景的关注。从社会学的学科视野出发,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和一种社会设置,教育无时无刻表征着社会生活的现实,所以,教育就应该凸显它本来就具有的社会底蕴;而社会学视野中的民族教育,自有其更为宽广的社会背景、更为深厚的学术支撑和更为丰富的学理内涵,本文就此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59.
《越绝书》、《吴越春秋》等古籍中记载的“鸟田” ,有的学者诠释为“以鸟助耕” ,这纯属误解。本文通过对百越民族谷物起源神话的分析 ,得出”鸟田”、“雒田”研究的新结论 :它们来源于古代百越民族的鸟、狗取稻种神话 ,原意是指水稻、浮稻和水田。  相似文献   
60.
群众路线的认识论是交互认识论,强调了“干-群”双主体之间的对等性、互动性和主体性原则,因而彰显了群众的主体性地位,摒弃了主客体对立的认识论思路,是历史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与本体论、辩证法上相一致的表达。通过交互认识,领导与群众形成共同知识与共同信念,在一个不断信息更新、信念修正、信息域和知识域增大的动态过程中,实现领导与群众的利益与责任的一致、手段与目标的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