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5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0篇
管理学   12篇
民族学   5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62篇
理论方法论   17篇
综合类   471篇
社会学   27篇
统计学   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1.
概念合成理论是由Fauconnier提出的心理空间理论(Mental Spaces Theory)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而来。该理论主要用于研究语言运用背后的认知活动,成为解释语言现象过程中重要的理论原则。研究该理论的发展过程和研究成果,介绍该理论的理论解释特征和语言解释力。  相似文献   
92.
英语和汉语中关于隐指“愤怒”词语的概念隐喻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也有许多不同之处。通过大量的英、汉语中隐指“愤怒”词语常见概念隐喻的实证研究,并简要分析比较他们的并同,从而得出结论:英、汉隐指“喷怒”词语的共同的概念隐喻是由人类共同的生理特征和感情体验决定的,不同之处是由文化差异所导致的,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关注共性,了解差异。  相似文献   
93.
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对比分析了概念隐喻HONOR IS FACE在中西方文化中的映射结构,并从文化角度对“脸”的认知方式和隐喻化功能进行解读,可以说明隐喻作为人类的一种思维机制具有系统的普遍性和文化的调节性。因此,对概念隐喻的跨文化研究不仅有助于跨文化交际,而且对外语学习与研究也有裨益。  相似文献   
94.
苯教是青藏高原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也是藏族文化的源泉;苯教文献是古代藏族人民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的辉煌篇章。甘肃宕昌藏族家藏苯教文献,是研究和认识藏族及其文明的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尤其是研究7—9世纪甚至5—6世纪以前藏人的思想、哲学、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的弥足珍贵的资料,是开掘苯教文化、承续藏族远古文明薪火的重要文本。本文对宕昌家藏苯教写本文书考察和收集进行综合述评,并对苯教渊源考述、佛苯融通及苯教文化的适应谈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95.
在长达千余年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中,佛经汉译走过了一条漫长的历史道路,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这些经验对当今的中国典籍英译具有启示作用。文章通过考察佛经汉译中原典概念体系的建构过程和评价《一切经音义》及《翻译名义集》等辞书的理论贡献后得出结论:(1)典籍翻译中概念体系的建构是个历史过程,概念术语的翻译有继承性;(2)适时编写相应辞书对概念术语英译进行理论总结,形成一些规范。  相似文献   
96.
刻意含混话语理解的认知语用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尝试互补性地使用心理空间理论和关联理论来探讨刻意含混话语的认知理解过程。心理空间理论能有效地展示刻意含混含有的语用用意的构建过程,而关联理论可为刻意含混表达的语用用意提供最佳关联解释。听话人通过语用推理,可较好地理解刻意含混话语的交际意图,使交际更加顺畅地进行。  相似文献   
97.
基于建构主义对语言和社会现实的观点,本文应用认知语言学中概念隐喻的理论,采用定性的方法,分析了《中国日报》上甲流报道中的隐喻系统。研究发现该报把甲流隐喻化为一个贪婪和狡诈的凶手,威胁着整个人类的健康;在这个基本的隐喻体系下,存在多个分隐喻,这些隐喻构成层级关系的网络。在此基础之上,本文进而讨论了使用概念隐喻的动因;认为通过隐喻网络,该报纸向读者传递了一个隐性的陈述,同时表明该报的立场和态度。本研究不但拓展了van Dijk的价值对立方块理论,为话语分析开辟了新的路径;而且以媒体话语为分析对象,说明了概念隐喻与意识形态之间的互构关系。  相似文献   
9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的《野草》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文本。很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探索,但依然有许多问题待进一步研究。《秋夜》是《野草》的第一篇,对我们从诗学和思想内涵的角度理解《野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秋夜》是鲁迅审美创造活动的呈现,它是作者心物交融的产物。"心""物"之间呈现出动态互动关系,它表现出一个有规律性的交替变化,这构成了审美活动的内在节奏。这一节奏由三个节拍构成,每个节拍构成如下:物→心→物→心→物。就其思想内涵而言,是鲁迅对未来想象的消极乃至绝望;整个诗篇在形式上具有明显的对话性和复调性。  相似文献   
99.
概念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关于意义构建的理论。它强调隐喻是人类日常生活和表达中的一种无意识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世界的途径。人们通常把比较熟悉和具体的概念域映射到不太熟悉和比较抽象的概念域上,这种从源域向目标域"跨域映射"的过程是人们概念形成的重要认知工具。中国古典散文中的意象具有丰富的中国文化底蕴和渊源,其表达方式充满文化图式,如何将这些富含文化内涵的意象概念传译到译文中去是中国古典散文翻译的难点。在认知语言学的视野下,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指导,通过译例比较分析和探讨中国古典散文意象翻译的技巧。  相似文献   
100.
传统词汇语义研究将词义扩展的原因更多地归咎于历史因素和社会因素。历史因素和社会因素是词义变化的重要因素,但它们只是外部因素。词汇语义认知研究认为,词汇在很大程度上是有理据的,而不是任意性的,也不可能独立于人类的认知和体验之外。词义发展和变化的内因来源于人类的认知思维,概念转喻是词汇意义扩展的认知机制之一。概念转喻涉及的是“邻近”和“突显”原则,“邻近”常常引发词义的转移,“突显”则会引起词义的扩大或缩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