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3篇
丛书文集   28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09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中国传统社会秩序主要靠礼制来维持,礼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担当着准法律的作用。礼制包括“礼”、“乐”两个方面。“礼”、“乐”分开来说,“礼”管“分”、“乐”主“和”。但“礼”、“乐”之中又都包含“分”、“和”两个方面,是“分”与“和”的统一。礼制的“礼”、“乐”、“分”、“和”共同构筑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和谐局面。但由礼制构筑的和谐社会是等级制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42.
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上,以儒学延绵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重新反思儒学,我们能更清醒地认识到儒学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产生的巨大而深刘影响。这种影响既包括积极方面的,也包括消极方面的,对其积极方面的精华,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其消极方面的糟粕,则应予以抛弃和否定。  相似文献   
143.
义利关系与社会财富分配直接相关,在社会生产关系转型时期总是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我国学术界多认为“孔孟主张义利对立,尚义排利”,这是对孔孟极大的误解。从孔孟的言论和行动看,他们“重义而不轻利”,“尚义而不排利”。儒家义利观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经过了两次蜕变,这是孔孟义利观被误解的主要原因。为了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新的义利观,必须区分儒家义利观的精华和糟粕,批判地继承孔孟义利观中的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144.
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终结之宗教根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讨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近代走向终结之宗教根源在于上古时期人神相通的宗教观念,及其这一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长期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5.
史弥远当权时期,虽将主和作为对金政策基调,但面对金朝日益严峻的威胁,于嘉定年间在沿边地区掀起了一场大规模兴筑边城运动,不少理学中人也投身其中。由于流传下来的史料多为理学中人撰写,在记载此事上存在着很大的偏向性,易于让人误会这一运动乃理学中人推动下的产物,且以理学中人为主体。筑城运动的产生,一方面可以表明史弥远的对金政策并非单纯“因循苟且”所能涵盖;另一方面也表明史弥远与理学中人在诸多分歧背后也有着相互合作的一面,双方并非单纯的对立与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