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8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近三年载文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学报是社会主义出版事业中的重要方面军,为繁荣我国科学文化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在新形势下,高校学报面临着如何改革发展的严峻考验。文章对《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近三年发表的517篇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分别对载文情况、作者情况及文献引用率等方面进行多层面的研究剖析,以期总结办刊工作,找出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为领导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以促进学报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进一步提高学报质量。  相似文献   
12.
论杜诗的用典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西诗派以及后世一些学者诗人把杜诗曲解为学问诗 ,是迫于政治压力而为诗歌寻找的一种出路。杜诗的灵魂是干预社会现实 ,其用典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抒写现实感受。为了实现这个目的 ,杜甫在用典艺术上进行了成功的探索 ,主要是 :1.使用熟典 ,以豁人耳目 ;2 .活用典故 ,以方便抒情 ;3.不露痕迹 ,以增加韵味。  相似文献   
13.
南宋四六文能够振兴于道学极盛之时,与博学宏词科的制度保障密切相关。严苛的纳卷和考试制度以及既稀且贵的宦途前程,不仅为词科应试者提出了异乎寻常的“博洽”要求,更激发了天下学人竞为“通儒”的渴望。词科考试排斥“以文体为对属”,不允许“出于准绳之外”。它所推重的“四六格”除体制与格式外,还有用事属对、协和声律的严格要求,若一字失律,便会遭到黜落。南宋硕学通儒多为词科出身,用功既深,其文章便自然呈现“以用事亲切为精妙,属对巧的为奇崛”的独特气质。要之,南宋四六组丽瑰美,格律精严,直可与六朝骈文相比肩。  相似文献   
14.
在唐宋禅宗语录疑问词语中,继承上古和中古的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都是新生的疑问词语。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新生疑问词语中,"作么生"可用于事物、原因、方法、情状询问,可作主语、谓语、状语;"怎生"主要用于事物、方法、情状、原因询问;"怎么生"主要用于事物、方法、情状询问;"怎么样"用于情状询问;"阿那里"用于处所询问;"那里"除了用于处所询问外,还可表示反诘。  相似文献   
15.
疑问词语"何""云何""如何"从上古、中古一直沿用到近代汉语,它们的兴替演变尤为显著.在唐宋禅宗语录中,"云何"开始衰落,"如何"迅速崛起,成为"何"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疑问词语;"如何"的语义分布与前期相比,进一步扩张,开始用于事物询问;"如何"的句法功能也迅速扩张,不仅可以作谓语和状语,还可以作主语、宾语;"云何"的句法功能开始衰退,只能充当主语、谓语、状语.  相似文献   
16.
禅宗语录语言风格独特,禅宗语录对于汉语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禅宗语言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有关禅宗语言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语法的研究、词汇的研究、修辞的研究。通过对禅宗语录语言研究概况的了解,有助于禅宗语言的进一步研究,有助于汉语史的研究和构建。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计量学原理和引文分析的方法,对1999~2003年<湛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发表的论文文后的参考文献进行统计与分析.目的在于探讨我校教师利用文献的情况,为我校图书文献资料的合理配置、优化结构,提高利用率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禅籍“突晓”、“标(摽)坟”、“磔索”和“飜欵(翻款)”是几则重要的方俗词。“突晓”本指黎明,引申为赶早,在禅籍中可泛指行脚,这一解释纠正了以往改字为训之误;“标(摽)坟”指清明节加土修坟、以竹杖悬纸钱而插之坟上等扫墓活动;“磔索”意谓奋张,是一个同义并行复合词;“款”本指罪犯的供词,禅籍“飜欵(翻款)”一词即翻供、翻案之义。  相似文献   
19.
《传习录》上下卷是王阳明讲学论道的语录体散文。其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完善了古代语录体散文的体式结构;二是注重人物的形象刻画;三是善于用比。《传习录》开创了心学语录体散文的先河,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汉书》是汉代引《诗》较多的一部典籍。《汉书》引《诗》显示了《诗经》在以政治伦理为主的多种文化领域的认识价值和借鉴意义,又体现出“《诗》以正言”的《诗》学观念,并有助于理解其具体含义。考察《汉书》引《诗》可以为《诗经》研究开启一扇新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