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6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74篇
社会学   1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One of the difficulties of integrating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into sociological analyses is that societies have a dualistic relationship with the biophysical environment. Humans are like other species in depending on the environment, yet humans are also unique among all species in the potential for altering and sometimes evading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A second and related difficulty results from the degree to which humans incorporate the environment into their everyday views of reality; the process often seems so automatic that the biophysical realities can be forgotten, taken for granted, or ignored, both by residents and by those who study them. This problem is particularly significant for studies that fail to be sufficiently comparative to be able to observe significant variations in environmental and technological factors. The problem is illustrated with a study that deals with a relatively traditional social-psychological dependent variable—attitudes toward a proposed development. The focus is on the apparent paradox of a form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at has been welcomed with open arms in one area of the country while virtually opening armed warfare in another, namely drilling for offshore oil. To explain the marked differences across regions, 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of biophysical and technological variables, as well as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differences across the regions. Implica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are discussed.An earlier version was prepared for presentation at the 1991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Impact Assessment, Urbana, Illinois.  相似文献   
82.
王燕 《南亚研究》2011,(1):123-136
泰戈尔1924年首次访华期间,曾在中国文化界引发一场激烈论争,与论争相伴生的是一系列怪异现象:新文化阵营严重分裂,文化界人士判然两别,对抗争论之激烈,影响波及之广泛世所罕见;反对、抵制派的中坚人物陈独秀、郭沫若、沈雁冰等人又恰是我国最早翻译泰戈尔作品、推介泰戈尔思想、追踪泰戈尔行踪者;舆论阵地营垒分明,欢迎赞誉之词每见于文学类期刊,抵制批判文章多刊载在政治性杂志上;部分文章偏离实事,凭空杜撰,流风所及,贻害深远。对此一事件的后续研究多有舛误,将鲁迅置于旁观立场即为一例。本文将对上述内容进行实证梳理,辨正一些在该课题研究中习焉不察的误解误读。  相似文献   
83.
名人故里开发乱象的原因及其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名人开发的故里之争愈演愈烈,乱象横生,令人不禁生惑和忧虑。被开发的名人中既有可信度高的真实人物,也有神话传说中的对象,甚至是一些为人所不齿的反面典型形象——这种乱象大大颠覆了主流社会的伦理价值和审美观。造成此种乱象的直接根源是地方经济利益之争,另外,一些文化学术人的参加亦增添了其间的势头。正确保护与开发名人资源刻不容缓,这既应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管,更应唤醒全民的保护意识,建立合理的良性的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与传播局面。  相似文献   
84.
英国与欧共体预算矛盾是指英国加入欧共体后,对欧共体预算缴纳大于它从欧共体预算所得,要求改变其净缴纳国地位而与欧共体发生的矛盾。英国与欧共体的预算矛盾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加入欧共体谈判之时。预算矛盾的成因有多方面,主要有欧共体在英国加入之前先行制定的预算制度的约束、英国自身经济结构的不利因素、法国的阻挠、英国谈判策略有失误之处等。英国与欧共体预算矛盾的产生对其后英国与欧共体关系发生了重大影响,与欧洲一体化进程亦有联系。  相似文献   
85.
旅游“井喷”背景下的“名人故里之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及在旅游经济的刺激下,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关注并发展旅游业,致使我国旅游业呈"井喷"式发展态势。名人资源是地方政府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关注点,"名人故里之争"在旅游"井喷"背景下表现尤为混乱无序,当地民众、地方政府、媒体及部分专家学者也参与其中;地方政府支持、经济发展需要、文化资源稀缺及地方情感依恋是推动"名人故里之争"的重要方面,其中经济利益之争是其核心。  相似文献   
86.
如何看待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合理性,有2种不同态度,笔者著作《地权的逻辑》在基本肯定当前中国农地制度和征地制度合理性的前提下,对当前学界和政策部门激进的土地制度改革思路进行了批评。针对《地权的逻辑》对现行土地制度的基本肯定立场,作为激进土地制度改革思路代表人物的周其仁教授提出了反批评。本文是对周其仁教授反批评的回应。回应主要集中在农民土地权利悖论、农村征地制度合理性、建设用地价值来源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等方面。  相似文献   
87.
制定一部良善的宪法,是民国初年民主宪政实验的首要问题,各种政治力量围绕制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与斗争。作为原立宪派的代表人物,总统府高等政治顾问、研究宪法委员会成员之一,马相伯参与了民初宪法的研究与讨论。他从历史、国情与学理出发,阐述了宪法制定的立场和主张:在国家结构上,主张采行单一制;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赞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给予地方自治权力;在政体方面,主张实行总统制,加大行政权力,建立强有力的政府;此外,他坚决反对定孔教为国教。这些观点与主张虽然并不完全从属于原立宪派,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派对于宪法问题之立场与意见。这种过于理想化的思想与主张最终不自觉地为袁世凯进行专制集权统治所利用。马相伯的这一段政治经历为深入考察民初制宪之争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和个案,从中反映出制宪之争对于民初政治之影响。  相似文献   
88.
《周易》的象数思维是从取象向逻辑思维的一种推移 ,是以符号和数为媒介 ,认识、推断或预测事物及其发展变化的思维形式 ,它在借助形象思维的时候总是伴随着数的变化 ,以象数合一的观念考察事物变化的过程和规律。象数思维包括取象思维和运数思维两种思维模式 ,在《周易》的象数思维中 ,存在着取象的有序性与无序性的矛盾 ,也存在着“运数”比类的矛盾现象。  相似文献   
89.
对于五四“反传统”的合法性以及是否造成“文化断裂”的问题,学界始终众说纷纭,理解五四的深层精神,需回到历史文化语境中去考察,新时期对五四“新传统”的传承影响等分析,重审五四“新传统”与五四“反传统”问题。作为传统文化史中的一个特殊阶段,五四都不应该被看轻,或者回避,正确认识五四新传统,有利于重构当代民族文化传统的重任,且推动着五四研究往更深处发展。  相似文献   
90.
吴伟业诗学主张推尊唐诗,不废宋诗.其诗歌创作主要取法唐诗,但艺术上又与宋诗有相似处.清初在吴伟业的直接影响下出现太仓十子,形成娄东诗派.其叙事诗的成就,影响了有清一代的诗歌创作.吴伟业不仅以其诗论,而且以其诗歌创作的广泛影响力参与到清初唐宋诗之争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