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7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15篇
管理学   30篇
民族学   21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255篇
理论方法论   84篇
综合类   1660篇
社会学   108篇
统计学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111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118篇
  2011年   148篇
  2010年   153篇
  2009年   113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138篇
  2006年   165篇
  2005年   131篇
  2004年   134篇
  2003年   178篇
  2002年   145篇
  2001年   139篇
  2000年   80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运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详细分析了《楚天都市报》在导入期、成长期及成熟期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创新作为。分析表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媒体必须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找准定位,求索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42.
论创新型高校组织文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改革实践中,突出加强大学生创新知识的传授、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以造就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创新型高级专业人才,无疑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坚信国家真正的财富是人民的素质,高校组织文化对开展全面创新素质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创新型高校组织文化特征的浅析将会为高校进行全面素质教育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3.
陕西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定义国际竞争力评价权威机构WEF(世界经济论坛)和IMD(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认为: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的企业和企业家设计、生产、销售产品和劳务的能力,其产品或劳务的价格和质量比竞争对手具有更大的市场吸引力,是企业家在适应、协调和驾驭外部环境的  相似文献   
44.
当今时代是知识不断创新的时代,创新人才培养是时代的要求。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根本任务的高等学校,必须在教育思想上和教育实践上实现四个转变,积极探索适应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以综合素质为特征、以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确立和实践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机制,以赢得未来教育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45.
中唐诗人戎昱从大历初年回到故乡在荆南节度使幕府中任职,到大历四年前后在澧州刺史府中作幕僚。大历五年冬天,先后游历衡阳、耒阳等地,大历十一年流徙到桂州。建中三年到兴元元年他曾担任辰州刺史,贞元初年,改任浙江东道某州刺史,贞元七年,任虔州刺史。他的晚年颇为凄惨,在颠沛流离的后半生生涯中,创作了不少富于感情色彩的诗作,或述说自己命运的不济,或钟情朝廷,或思念故乡。他的抒情小诗也富于文学情感。  相似文献   
46.
现代篮球运动的迅速发展和旺盛的生命力,来自于篮球战术的不断创新.战术创新为现代篮球运动突破一个又一个层面、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研究篮球战术的创新,探索篮球战术创新的规律,建立现代篮球战术创新的理论体系,科学地指导篮球战术的创新实践,对篮球运动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7.
培养创造性人才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是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五个方面的体会,并经实践证明,效果显著。只要坚持下去,一定能够实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48.
介绍了在热学教学改革中引入“热学中的创造性思维”.为前沿课题“开窗口”.为后续课程“留接口”的思考与实践。  相似文献   
49.
The Evolution of Knowledge and the Dynamics of an Industry Network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paper moves a step forward in the direction of establishing a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knowledge bases and the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organizational forms in innovative activities in a science-intensive industry. The paper has an explicit focus on the dynamics of the network of collaborative agreements in R&D in the pharma/biotech industry after the “molecular biology revolution”. Using a comprehensive dataset, built by the authors integrating several sources in the industry, the dynamics of the network over time is extensively analyzed. With regards to network structure, it is found that, while the size of the network increases over time due to net flows of entry, its topological properties remain relatively unchanged. The evolution of the network has occurred without relevant deformations in the core-periphery profile. With regards to age-dependent propensity to collaborate, the paper finds that the extent of inter-generational collaboration is much more significant than intra-generational collaboration. In addition, the propensity of firms of a given generation to enter into collaboration with firms of a different generation increases with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two, while the total number of intra-generational collaborations decreases over time and, moreover, tends to decrease for most recent generations. In the paper a unitary and coherent explanation of the evidence is developed, coming to reveal the existence of a striking isomorphism between 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the dynamics of knowledge and of the evolution of network structure.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50.
集群化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模式和主要路径.针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中面临的产业技术储备不足与市场培育相对滞后并存的问题,从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等理论以及与生态学融合发展视角,综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探寻现有理论研究的一般规律以及存在的“缺口”,并分析了下一步研究可以拓展的方向,即结合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特点,将生态位理论嫁接、融合到产业集群理论中,重点剖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技术生态位—市场生态位”协同跃迁的作用机理,由此提出相关的机制、政策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