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1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3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53篇
丛书文集   111篇
理论方法论   59篇
综合类   683篇
社会学   61篇
统计学   2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1.
<边城>在爱与美的氛围中交织着浓厚的死亡意识,二者的张力关系深化了小说的悲剧内涵.这是一个爱与失去的永恒悲剧,从中折射出沈从文对人类在爱与失去中无尽循环的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32.
芥川龙之介与川端康成的文学个性及死亡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芥川龙之介作为日本近代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以剖析近代人性的利己主义、冷静地关注并描写资本主义制度的"丑恶"见长;川端康成则是新感觉派的代表,以回避现实、执著追求日本的"传统美"著称。"人性恶、现实丑"的揭露与"传统美"的追求,展示了二人迥然不同的文学个性。然而,在能体现人生及艺术追求的死亡观念上二人又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尤其是他们最终都用自杀的方式结束了生命,从中可见日本传统的文学之魂及日本传统的美学思想对他们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33.
爱情是人类最动人的感情之一,也是世界文学永恒主题之一.这种魅力最深刻的哲学背景是爱情克服了人类对死亡的恐惧.普希金的爱情诗歌就是这种思想的诗意显现.他早期爱情诗偏重肉体的满足,是自我意识的激情飞扬;后期爱情诗专注于精神的契合,是在对"永恒女性"即普遍精神的追求中完成个体的超越和拯救.  相似文献   
34.
海明威《等待的一天》的主题和艺术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等待的一天》为例 ,剖析了海明威的“冰山原则”的写作风格、语言特色和主题坐标 ,阐明了海明威在其短篇小说中以简练的文字、消解了的情节和深刻的寓意揭示了“迷惘的一代”的精神状况和对生命意义的解读。  相似文献   
35.
Assuming that both birth and death rates are density and time dependent, a diffusion approximation of the generalized birth and death process has been considered in this paper to obtain a suitable stochastic population model describing the population size and its moments. A simple method of estimating the parameters of the model Is discussed. The predictions of the expected size of the population, and the variance are made and compar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census figures as well as with another deterministic projection series made for the corresponding period.  相似文献   
36.
死刑的成本表现在死刑的程序成本、执行成本、随付成本三个方面。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巳废酴或中止了死刑,我国应该逐步限制、废除死刑。  相似文献   
37.
19世纪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作为和惠特曼齐名的惟一诗人,以其敏锐的观察力、独特的视角对自然进行了描绘,从她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的复杂的自然观,既有超验主义的成分,又有非超验的成分。从实用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视角出发,指出冬天的意象在狄金森诗中不仅大量存在,而且是作为一个背景存在;同时指出冬天所具有的特殊的意义,狄金森对冬天的诠释,以及冬天和死亡的关系,冬天和现实的关系,由此来分析狄金森思想中的现实主义因素。  相似文献   
38.
里尔克可称为冯至诗歌创作和生活的精神恩师,冯至的《十四行集》从感受生活方式———客观体验、对生与死的思考和对孤独的感悟等几个方面都与里尔克较为相似。但这不是模仿,冯至是从本土文化出发找到与里尔克精神世界的契合点,他对生活和世界的看法与里尔克的玄思相比,更多地带有社会伦理色彩,诗作中表现出独到而鲜明的个性。他的《十四行集》可视为善于借鉴外来养分的一个硕果  相似文献   
39.
儒家的“重生轻死”、道家的“厌生乐死”、佛家的“生死轮回”观深深影响着第三代诗人的思想和创作。他们以对死亡的直面、认同,传达着强烈的对生的关注和思考;以对死亡的想象性体验,表达着对生命本质的观照和认识。“死亡”成了第三代诗人自我认知与个性传达的言说载体。  相似文献   
40.
宣告死亡为民法中一良好制度,自应贯彻私法自治原则,申请与否由利害人定夺。惟现代民法从个人本位走向社会本位,公权力于民事主体行为有损社会公共利益时亦得直接介入。这与私法自治不相冲突,反而是对私法自治的完善。因此,失踪人无利害关系人,或虽有利害关系人但不提出申请,而不申请已经或将会造成社会公共利益损害的,人民检察院可提出宣告死亡申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