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1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3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53篇
丛书文集   111篇
理论方法论   59篇
综合类   683篇
社会学   61篇
统计学   2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中西方悼亡诗多寡不一的深层原因是缘于对待死亡的不同态度。中国人不能超越死亡的恐惧,所以悼亡诗特别多;而西方人对待死亡较洒脱,故悼亡诗相对较少。对死亡的不同态度是由两者的信仰和宗教差异等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42.
庄子与叔本华之死亡智慧,源于人类的生命意志,人类在此无论如何终归逃不脱人生大限。人在彼岸世界,凭藉着"灵魂"与"气"之氤氲,导引出庄子生死轮回观的真谛;叔本华则用自然不灭原理来证明人类的不灭性(轮回)。世界作为个体有生有死,但是我们人这个类、这个物种、这个理念却是永远不灭的。文章讨论了庄子与叔本华以不同的方式和跨越时空的死亡理解与诠释。  相似文献   
43.
中国古代酷刑大体可分为讯刑与法定刑两种。由于法外施刑的大量存在,刑罚之残酷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株连之法的适用使得一人犯重罪往往同时祸及其妻子儿女、三族、九族的亲人甚至是朋友、邻居。统治者利用酷刑来达到惩罚、恐吓、确认皇权的无上权威甚至是娱乐的目的,酷刑对中国人社会生活、社会心理有久远影响,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对摆脱酷刑文化的影响、促使中国走向法治化社会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4.
本文采用在4℃冷却处理1—2h后的萌动孢子液经紫外线(Ultraviolet.UV)照射的方法,对水牛瘤胃真菌(Rumen fungi.RF)的诱变育种条件(主要是致死率与处理时间之间的关系)作了初步的研究。其结果为:致死率为100%、94.4%、70%、50%时,其相应的处理时间分别为8 min、3 min、1.67 min、1 min。  相似文献   
45.
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是一种哲学世界观,弗洛伊德的本能论则是具有一定科学性的哲学,他们之间具有一种内在关联,从而使弗洛伊德的思想汇入西方哲学源流之中。从弗洛伊德的本能学说看,叔本华和尼采的意志论都包含着一个内在矛盾,即无法在理论上逻辑地说明与生存意志及权力意志相反的现象,因为二者都共同缺失一个与生存意志或权力意志相对等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死亡原则。  相似文献   
46.
在盖恩斯的小说《死前一课》中,主人公杰斐逊和格兰特在死亡面前重新审视黑人的身份,最终认识到拥有思想的自由才能拥有身体的自由,从而揭示白人的“神话”不过是一个谎言。  相似文献   
47.
对热寂说的历史进行了较系统的考察,并对其产生的社会影响及批判作了较系统的探讨和阐述。全文分四部分:一、全面回顾了在科学史上热寂说是怎样提出的,以及一经提出后引发的各种争论及争论的焦点;二、分析了热寂说提出后产生的重大社会影响;三、着重介绍及评述了对热寂说进行的各种批判,重点是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两个代表性说法恩格斯对热寂说的批判及较流行的各种观点;四、阐述和探讨了"大爆炸"的宇宙理论及其三个强有力的直接论据,以及引力对宇宙膨胀的作用,从而最终证明宇宙热寂说是不可实现的。  相似文献   
48.
李贽求道过程中的区分意识、死亡意识、“饥渴”意识、自由意识等,在本质上都是李贽对人之有限性的强烈自觉与竭力超越。凭借这种自觉与超越,李贽始终自由地行进在通向自由的道路上。  相似文献   
49.
屈原在他的作品中主要从两个方面表现其死亡意识:一是描述死亡,一是描写对死亡的超越。诗人的死亡观既受孔子、孟子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又有庄子死亡观的渗透。作品所表现的死亡意识,是诗人死亡观的艺术体现,是诗人人格境界的艺术转化,它蕴含着诗人对死亡的独特理解与阐释。屈原对于以死殉节的坚定选择是儒家"内圣外王"、道家"无待而游"人格境界的双重体现。  相似文献   
50.
劳伦斯在其作品中表现出了对人类生活的深刻洞悉,揭示了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不同的关系。他认为平衡是保持两个相互矛盾的事物和谐相处的最理想的手段。本文探讨了其短篇小说《菊馨》中的各种不同的矛盾,并揭示出其恢复事物间和谐平衡的愿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