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1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3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53篇
丛书文集   111篇
理论方法论   59篇
综合类   683篇
社会学   61篇
统计学   2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到现在,郑敏一直在探索死亡的神秘与本质.她不仅谴责死亡的暴力,歌颂死亡的崇高,还赋予死亡以人文主义的内涵,更将解构主义的理论融入诗歌,对死亡和生命进行辩证的思考.  相似文献   
92.
我国毒品犯罪中被判处死刑的人数过多,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毒品犯罪案件在国内的大量存在、死刑核准权下放与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中的重刑主义。要有效地抑制毒品案件中的死刑人数,就应当树立轻刑、慎刑思想,采用适用法律时有利于被告的原则,充分发挥酌定情节的量刑作用,尽量以死缓制度代替死刑立即执行制度,尤其要严格控制运输毒品罪中的死刑人数。  相似文献   
93.
委婉语是用令人愉快的表达方式代替惹人不快和令人恐惧的事物。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生死,离合,老少,贫富的观点不同,在汉语和英语中出现了不同文化内涵的委婉语。  相似文献   
94.
本文从潜意识的角度解读了坡的<丽吉亚>.通过对故事叙述者的心理活动、语言的使用、房间的布置、新娘死亡的原因等分析,认为该作品其实也是一部非理性犯罪小说.  相似文献   
95.
在全世界一百余个国家已经废除死刑的情况下,在世界刑罚逐步走向轻刑化的背景下,中国的死刑何去何从?文章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从法律文化的角度出发,尤其是从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的角度,谈了对于中国民众来说,阻碍中国死刑废除的因素。加强法律文化建设,转变国人法律实践活动的价值基础,努力消除普通民众中存在的复仇意识,提高公民尊重权利,特别是尊重生命权的法律意识,才能够为中国由逐步限制死刑到最终废除死刑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6.
耶利内克的《死亡与少女》是一部关于女性思想和生存状况的戏剧集。作者将童话中虚构的女性和历史中真实存在过的女性复活,让她们在文本里以独白或对白的方式,深入剖析女性潜意识的思想状况,探讨一系列有关爱情、真理、永恒、死亡等哲理问题,展现了现代女性目前所处的矛盾和尴尬地位。  相似文献   
97.
《史记·晋世家》所载与赵衰、栾枝等同在公元前622年去世的"咎季子犯"当为"咎季(子)","(子)犯"盖涉狐偃之字而衍,狐偃卒年当在公元前629-628年间。  相似文献   
98.
透视焦虑--焦虑本质的哲学心理学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焦虑是人类心理生活中普遍而恒久的历史话题和现实存在。哲学与心理学都对之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对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对"分离"与焦虑、"分离"与自由、自由与焦虑以及死亡(空无)与焦虑的关系看法的讨论,得出了如下观点:随着人生历程的进展,"分离"的意义不断变化;各种"分离"意义与焦虑都呈因果关系;"分离"与焦虑是人生永恒的主题;焦虑与人生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以"分离"与焦虑为主线刻划的人生发展观点对于丰富我们对人生发展的理解具有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99.
南宋后期朝政腐败导致士风萎靡,士人们在国亡之际分道扬镳,有坚持气节者、隐遁不仕者,也有热衷于谋求新朝官职者.在各自不同的选择中,各有各的从容与优雅,各有各的沉重与痛楚.他们的创作既是士人心态的缩影,又是时代陵谷变迁的折射.  相似文献   
100.
清代诗人数以十万计,其中绝大多数的生卒年都还不清楚,或者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歧异.这种生卒年的歧异与缺漏,不但对诗人本身来说有必要予以解决,而且往往还牵涉到其他的一些学术问题.例如方文,叶燮,董以宁、董大伦父子,吴历,赵俞,陈琮,以及邹祗谟、魏容,他们的生卒年及相关问题都需要重新审视,甚至从头进行考证.这在清诗研究中是一项不可忽略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