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1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13篇
管理学   14篇
民族学   12篇
人口学   12篇
丛书文集   302篇
理论方法论   102篇
综合类   1229篇
社会学   16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116篇
  2012年   96篇
  2011年   137篇
  2010年   132篇
  2009年   118篇
  2008年   127篇
  2007年   127篇
  2006年   130篇
  2005年   126篇
  2004年   122篇
  2003年   107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民主政治已经成为全球治理中不可逆转的趋势之一。民主是指对谁应行使公共权力的解答,民主政治的核心在于人民能够公开看到自己政府的各项活动,对关系到自身的政府决策有真正和积极的参与。民主政治是由人民对政府的支持、人民的选举与决定、人民的代表、人民的平等、人民的意见、人民的不服从等要素构成的。当民主政治运用到中国时,我们又需要在尊重民主共性的基础上,充分探求其符合中国国情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02.
王子坤 《河北学刊》2003,23(6):11-15
生态学视阈中的政治文明是一个系统的多维的结构。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涵,不仅要研究政治文明的"内生态",即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为文明的三维结构及内在统一,也要研究政治文明的"外生态",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精神环境,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与辩证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和生态化目标。  相似文献   
103.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宏伟目标。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校园文化 ,因其自身具有的民主、科学、创新、“以人为本”的精神特质和对学生潜移默化的软约束功能 ,必将极大地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4.
韦伯认为人是社会存在物,是理性存在与非理性存在的统一,是目的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载体。在此人性论基础上,韦伯诠释了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性。这种互动性体现在:人是社会行动的主体,人通过价值观念和社会行动影响社会;社会是人存在的“场”,社会通过秩序影响人的价值观念和自由。文章认为韦伯的观点既有合理之处,也有不合理之处。  相似文献   
105.
何丽君 《学术探索》2007,1(6):38-44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专制是一个无法逾越的意识形态堡垒。它对于我们思考当今的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参考借鉴意义和批判警世价值。在现代政治改革的实践中,我们要以科学的精神和求实的态度认真剔除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封建性糟粕,吸收其精华,科学地对待外来政治文化遗产,对有利于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有价值、合理的成分应大胆地借鉴和利用,对封建主义和专制主义的内容应予以深刻的检讨和批判,努力培育出适应现代民主政治需要的社会主义先进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06.
近年后苏联国家受到具有所谓“民主”意义的“颜色革命”的袭击,文章对此的反思是:(1)2005年中亚经历的是与格鲁吉亚、乌克兰大不一样的“革命”。(2)革命是什么?革命是近代政治的产物,它意味着政治和社会的重大变革,从这点看,2005年中亚发生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革命。(3)最近30年来的“民主化”运动、“伊斯兰革命”和民族分离运动的互动,直接或间接地与西式“民主化”为背景的现代化“革命”相关。喧哗一时的民族分离运动似已退潮,“颜色革命”也受阻,恐怖主义和被认为“邪恶轴心”的伊朗却让美国头痛不已,其实,归根到底还是华盛顿搬起“民主化”的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相似文献   
107.
论政治文明中的民主概念和原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主的本来意义是多数人的统治,但不是多数人随心所欲的专横统治,而具有基本的规范和经验特征。按照多元论的观点,民主过程是一套基础规则,不同的社会团体可依据这些规则而追求自身的利益。民主与自由也是平衡的,被统治者定期自由表达同意、人民自由选择自己的经济等生活方式也是民主不可缺少的内容。民众主义的口号经常具有道义吸引力,但在实践中会演变成多数人的暴政,因而需要以程序民主和宪政主义下的法治来保障民主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08.
基层民主建设的理论、意义和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主首先是一种化或生活方式,其次才是制度,制度是化的一个方面。化或生活方式的现代性,理性、平等、法制、宽容、非暴力、对人的基本权利和异类生活方式的尊重等,是民主建设的基础。民主不是物质明发展之后所导致的精神需求,而是经济和社会不断分化过程中所导致的公共管理体制变革的一个结果。从公共管理的角度看,民主的本质是调整利益关系和建立公共管理的竞争机制。政治现代化要解决的问题可以分解为三个方面:尊重公民对公众生活的参与权首称是一个道义问题;其次是解决政治管理的合理性问题;第三才是政权的合法化问题。基层民主或自治建设是政治现代化的基础,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增强由权力下放所削弱的中央政府权威。基层民主建设只不过提供一个新的解决问题的平台而已,它本身并不解决问题,相反,民主反而把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一种必要的复杂化。  相似文献   
109.
教育民主化是20世纪以来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是教育革新和改革的一项固有目标,也是目前全球教育系统演变的一个基本趋势。提倡以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建立民主、平等、对话型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民主化的要求和体现。  相似文献   
110.
表达、汇集和满足偏好是民主的原本内涵和民主形式演进的内驱力。偏好聚合式的选举民主在中国获得了较大成就,并成为目前农村最主要的民主形式之一。但偏好聚合式的选举民主由于忽视了若干问题,导致其价值的发挥存在一定限度。为了更好地将村民个体的偏好表现出来,满足其管理乡村事务的需求,必须实现由偏好的聚合到偏好的转换,即实现从选举民主到协商民主的变迁,这是中国农村基层民主形式变迁的内在理路,也彰显了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