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59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22篇
管理学   24篇
民族学   75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47篇
丛书文集   513篇
理论方法论   204篇
综合类   2302篇
社会学   512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83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168篇
  2013年   256篇
  2012年   195篇
  2011年   257篇
  2010年   208篇
  2009年   215篇
  2008年   173篇
  2007年   260篇
  2006年   264篇
  2005年   262篇
  2004年   226篇
  2003年   213篇
  2002年   183篇
  2001年   134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初唐政治有两个明显特点,即崇文精神与宫廷政变.前者使文人从政的热情空前高涨,表现出狂傲浮躁的心性;后者导致了文人阿附权贵的人格缺憾.就诗歌演变看,崇文精神及文人对仕途政治的关注,从形式技巧与内容题材两方面促进了诗歌的发展,为声律风骨皆备的盛唐诗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2.
师生对话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在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通过语言而进行的双向交流和沟通活动.它具有相依性、民主性、语言性、开放性和创生性等特点.师生对话对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93.
唐明勇 《学术交流》2003,2(8):23-27
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对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作了大量的探索和思考,阐明了农民是农村中的"民主势力"和建设农村"民主新秩序"的主力军,探索了适合中国农村民主建设的新途径,创造了一套农村民主选举的方法,强调了农村民主政治斗争与经济斗争相结合的原则,不仅充实了其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而且为新中国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994.
论经济民主与政治民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主作为一种社会政治制度,有其赖以形成和发展的经济基础.现代意义上的政治民主,实际上是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种具有"民主"特性的精神或原则(即经济民主)在政治形态上的集中体现和必然要求.因此,经济民主既是民主政治形成的现实基础,也是民主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因.  相似文献   
995.
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从产生起已经历了三个发展公式:一是从"革命形式"的无产阶级专政发展到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这是无产阶级专政概念自身的逻辑发展公式,但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存在外在形式上的不完美性和严重的内在逻辑缺陷,通常把社会主义国家的国体确定为无产阶级专政,在理论上根据不足,在实践上有害。二是从无产阶级专政到工农民主专政,再到无产阶级专政。这个公式事实上把小资产阶级即使没有当作首要的"专政对象",也是当作了专政对象的"主体",没有看到无产阶级专政自身的"不断扩大人民性"的发展方向,因而实际上它是在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某些误区的基础上形成的不完整的、非正向的发展公式。三是从无产阶级专政到工农民主专政,再到人民民主专政。这个公式最大限度地体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民性的发展方向,从根本上改变了从工农民主专政过渡到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误区,创造了通过人民民主专政过渡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崭新道路和方向,是对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重大发展,真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特点和品质。  相似文献   
996.
本文主要探讨后形而上学时代理性与民主这一核心问题.韦默尔认为,后形而上学现代性是"第二现代性",是一个没有终极基础与和解梦想的现代性,一个不可避免地带有偶然性、不确定性、只有靠解释学的反思才能继续前进的现代性.理性批判需要抛弃绝对主义和先验主义立场,回到日常交往的生活世界.只有借助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反思,才能走出自我意识的囚笼,找到通向"他者"的道路.后形而上学理性观为民主的思考确定了新的哲学坐标.政治现代性是个人的否定自由和人类共同自由的历史和解,民主既不是一个确定的乌托邦,也没有一个先验的基础,它只能依赖于后传统的民主伦理生活形式.现代民主既依赖保护个人自由的法律和市场经济,也依赖公共自由的政治实践和制度,如公共辩论和民主决策.这一政治思想本质上是自由主义的,因为它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和政治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997.
"革命"、"共和":清民之际政治中坚概念的形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辛亥革命导致近代中国政治话语系统的深刻变更 ,典型的表现便是“革命”与“共和”两词汇从古典义向现代义转换。“革命”的古典义是变革天命 ,指改朝换代 ;“共和”的古典义是“相与和而共政事”,指贵族分享国家管理权。 1 9、2 0世纪之交 ,随着社会变革的推进和西方文化的传入 ,二词内涵发生异动。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 ,承袭“汤武革命 ,顺天应人”、“相与和而共政事”的传统话语 ,又汲纳来自英、法的社会革命论与来自法、美的共和主义思想 ,赋予“革命”、“共和”以现代义 ,与世界义接轨。而日本人幕末、明治时期借用汉字旧词“革命”与“共和”意译西方术语“revolution”与“republicanism”,被流亡日本的中国政治家及留学生传输回中国。这两个挟带西学内涵的汉字词为方兴未艾的中国近代革命—共和运动所采纳 ,成了辛亥革命乃至整个中国近代的中坚概念。“革命”与“共和”经历“中国创制的古典词—传入日本并发生演变—近代日本借以意译西方术语—从日本逆输入中国”这样一个跨国度、跨文化的传播过程 ,其间还发生改良派与革命派对两概念不同诠释的论战 ,其结果是现代义、世界义的“革命”与“共和”概念在中国逐渐普及。然而 ,现代义、世界义的“革命”与“共和”理念在中国被正确理解、健全  相似文献   
998.
This article, taking as its point of departure that voluntary organizations are of crucial importance in a democracy, view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Norwegian voluntary sector through the lenses of what happens within the environmental field. Seeing changes within this field as prototypical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voluntary sector more generally, we start with the organizational level and contrast old versus new environmental organizations. The aim is to ascertain to what extent the newly built organizations are leaving the historically important democratic organizational model. Second, we compare attitudes toward democracy of members of the democratically and nondemocratically built organizations: attitudes both toward democracy within a voluntary organization (internal) and democracy in society (external). Furthermore, we compare these findings with what we find for the population at large. The last section analyzes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zed environmentalists to see whether a new type of elite, more distanced from the population at large, is emerging in the new and nondemocratically built organizations. The study finds that new organizations are definitely breaking with the democratic organizational model. The support for democracy (internal and external) is comprehensive but not always overwhelming, and there is a tendency in the direction of congruence between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individual attitudes. That is, members of democratically built organizations especially value internal but also to some extent external democracy more than members of nondemocratically built organizations. However, even if formal democratic structure and democracy as an absolute and generalized value seems to be under pressure, it does not follow that a new type of elitism is emerging.  相似文献   
999.
1000.
20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俄罗斯文学也发生了巨变,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本文除对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文学的变化进行详细介绍和深入、透彻的分析外,还对这一时期俄罗斯文学发展的总体特征进行了归纳式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