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8篇
民族学   2篇
人口学   37篇
丛书文集   48篇
理论方法论   27篇
综合类   290篇
社会学   24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21.
幸福不只是一种主观判断,它严重受制于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公平机会的获得,那种认为农民的幸福只是一种主观感受的观点是错误的.只有不断地提高农民收人,让农民获得均等的发展机会,繁荣农村文化,保护农村生态才能真正地提高农民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422.
王杰泓  张琴 《唐都学刊》2005,21(6):116-119
现代性是一个含义颇多、歧义丛生、因此显得极为暧昧的概念.一般情况下,我们喜欢把它简化为两种,即"启蒙/社会现代性"和"审美/文化现代性";这实际是对现代性概念多元性、复杂性的掩盖.在多元的现代性中,"野蛮主义潜藏于现代性的核心",并且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身体写作"中鲜明地表露出来.在现代性视角的观照下,身体写作的成就与缺失清晰可辨.这为众生藉此走近人性和生活的真相,去贴切感悟意义复制世界对生命积习已久的尘封,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和切入口.  相似文献   
423.
虹影小说中有一个特殊情结———追寻。这种追寻体现在生命、情感和道德诸方面,其中情感追寻中的母爱追寻和性爱追寻最具感染力。这种追寻总是与强烈的欲望相消长而使人物性格与命运沉浮其中。与其他作家的创作有所不同,虹影的追寻是通过某种缺失表现出来的。通过母爱和性爱的缺失来表现情感的渴望和生命的欲望以及不能得之后所导致的性格变异和畸形的反抗,从而达到呼唤母爱、渴盼性爱,实现人类之爱的目的。作品中的众多女性,不管外表是柔弱的还是刚强的,骨子里都透着一种坚韧和宁死不屈从于生活的反抗精神。她们的反叛源自于对生活的不满足和女性主义理想的失落,反抗的方式多种多样,而结局却往往是灰色的。她们在欲望中沉浮,却找不到情感的真正归宿。  相似文献   
424.
欲望叙事:世纪之交以来叙事伦理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光芒  马航飞 《河北学刊》2005,25(4):156-162
现代叙事在本质上具备伦理的意义。关注伦理核心要素的欲望叙事无疑更集中而深切地反映着自由伦理的演进历程。伴随着商业世俗主义思潮的合法化进程,20世纪80年代初期欲望叙事所呈现的现代主体性自由伦理现在其后、尤其90年代以来的欲望叙事中发生新变,衍化为以“消费者”为主体核心、以“消费欲望”为表现核心的新的消费伦理观。欲望叙事伦理的转型,表征着时代精神的转型。具体表现为:本能与灵魂分离的人性异化;从“创造者”到“消费者”的主体异化;从自律到自恋的“自我”异化。  相似文献   
425.
叶修成 《云梦学刊》2011,32(1):111-112
《黄昏的麦地》不仅真实地再现了乡村的生活情形,而且对民情风俗也有详细的载录,充满了作者对故土乡情浓郁的怀恋,对孩童生活深情的眷顾。同时,它也深刻地展现了世俗人性的复杂多变,体现了作者对现实人世悲天悯人的精神境界。这部作品集文笔简练明快,风格平淡自然,思想深刻隽永,景物描摹富有诗意,心理刻画细腻传神,方言俗语亲切温馨。无论是思想深度,还是艺术创新,均不愧为一部文学佳作。  相似文献   
426.
美女作家的创作作为当今文坛的一道奇观,令人瞩目。但它的存在绝非偶然,本文拟探讨这一现象出现的必然,拨开笼罩其上的玫瑰迷雾,还其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427.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存天理,灭人欲"是他的重要思想主张。"天理"是终极的善,而"人欲"遮蔽了人们对"天理"的探求;只有抛开"人欲"之私,才能达到"天理"的至上境界。  相似文献   
428.
从存在论意义上着力探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程上这一次全面而深刻的大转型,并以主体欲望叙述重心的转换作为文学转型的内在驱动力和本质性表征,充分揭示了这次文学大转型的真正内核,从一个特定的视角为中国文学转型期的文化思考提供现实内容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29.
义利问题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宋代由于特定的历史发展背景使得义利问题更加凸显和复杂。宋代义利之辩主要聚焦于情欲问题、理欲问题和公私问题等内容。从本体论的角度重新辩护论证儒家“义以为上”的主导价值导向和在与功利思潮的论争中将理论进一步深化是此阶段义利之辩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