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1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3篇
管理学   46篇
民族学   6篇
人口学   9篇
丛书文集   55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520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18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106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21.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latecomer firms manage to achieve industrial upgrading through strategic coupling with global lead firms in automotive production networks. Drawing upon the example of the Guangzhou Automotive Corporation in southern China, this paper theorizes ‘cross-scalar tension’ as a key factor to explain why the four cases of strategic coupling between lead firms, the same domestic firm and state ended in different results, from decoupling to a sustainable coupling with local upgrading. This paper contributes to the pertinent literature by demonstrating that cross-scalar tension is inherent to the nature of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and unreconciled tension concerning different corporate strategies on technological transfer, localization and product development could lead to decoupling. Importantly, good coordination and matching on corporate strategies between lead and domestic firms could relieve cross-scalar tensions, thus fostering local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sustainable strategic coupling.  相似文献   
822.
本文通过对汉语、侗语和英语词的构成进行比较,帮助人们更好地学习汉语、侗语和英语,从而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823.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有利于促进我国节能减排及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落实并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以长江中游经济区为例,构建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对鄂湘赣三省2005-2019年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的动态耦合情况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2005-2019年,长江中游经济区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均有大幅提升,二者呈现同步发展的态势但整体水平仍待提高,各省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差异显著;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的耦合协调水平逐年向好,湖北省的耦合协调水平最高,江西省和湖南省的耦合协调度距离优质协调还有一定距离。由此从强化区域协同效应、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战略及深化创新驱动的角度,提出应改善长江中游经济区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耦合协调水平,推动长江中游经济区成为以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经济、社会、生态全方位可持续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相似文献   
824.
传统的行为监管模式一直是各国金融监管机构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方式。然而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却为这一模式的实行及其效果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复杂的金融网络与构成该网络节点的各种金融机构形成了某种复杂性的“紧耦合”结构,流动性导致的风险传递性也大大加强,往往也因这一特性而产生“蝴蝶效应”。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监管机构亟须寻求一种并不总是针对风险行为且更富弹性的结构监管模式,以便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现代金融网络中实现其维护金融系统稳定的监管目标。  相似文献   
825.
从我国新型工业化目标和相应科技政策要求及我国目前的工业水平和科技水平现状出发,分析了新型工业化道路上中国目前科技进步政策的利与弊;对我国目前科技进步政策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并从历史性和系统性的角度出发,从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世界高新技术发展、中国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科技立法和政策与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相适应的关系角度出发,对中国目前的科技进步政策提出了建设性的改革设想。  相似文献   
826.
开放式创新盛行的背景下,如何提升产业创新网络应对"创造性毁灭"的能力是学界和业界关注的重点。针对产业创新网络结果研究中动态中观层面的缺失,本研究聚焦整体网视角下技术群体的成员变动影响产业创新网络抗毁性的多层级作用关系,分析技术群体耦合的中介作用和群间技术异质性的调节作用。本研究以新能源产业主要技术领域的138个专利引用网络为研究对象,执行网络拓扑分析和层次回归分析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技术群体耦合在技术群体成员变动与产业创新网络抗毁性的关系中起非线性中介作用,群间技术异质性正向调节中介作用的前半段路径。本研究拓展了技术群体的动态属性研究及其与产业创新网络抗毁性的跨层级关系研究,深化了技术群体成员变动如何影响产业创新网络抗毁性的作用机制。研究结论揭示了技术群体微观成员变动影响更高层次网络结果的作用机制,对产业政策部门如何构建抗毁性较高的创新网络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27.
随着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提出与城市群建设的发展,地方政府之间必须就公共事务展开横向合作。当前,地方政府合作面临着跨区域行政权行使缺乏法律依据、区域协同立法受权力配置制约、权力有效性缺失、政策执行不力等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政治与法律之间的相互掣肘。在系统与环境的解释框架下,政治与法律是各自以权力与立法为核心的功能分化的社会子系统,彼此之间以政府间行政协议为耦合渠道,在维持界分的同时又形成特定的联系,为解决系统内部的矛盾提供方法与途径。地方政府合作中政治与法律结构耦合关系的生成,为地方政府合作中行政权的运行提供了合理性依据,可以促进法制功能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828.
行政程序的价值是近年来行政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 ,学者们普遍认为行政程序有公平价值、公正价值、公开价值等 ,却没有把效率价值放在核心地位来认识。而研究得出行政程序应追求效率价值的结论 ,并从程序与效率的关系、行政程序中效率价值的表现、效率对行政程序立法的意义几方面对该观点进行了充分论证  相似文献   
829.
转型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关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复杂性系统,对这一主题的研究必须深入到治理体系的要素构成上,这就使得结构功能主义在这一问题上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从历史维度来看,虽然有社会力量的介入,但国家(政府)始终是传统治理体系的“主力军”。而面对一个现代转型社会,国家治理体系的构成要素应该更加多元化,行为边界更加清晰化,并且在要素行动的同时形塑国家治理的价值观念,为治理体系提供稳定的文化支撑。但在治理要素的耦合过程中要正视各个要素之间的结构张力,通过要素调节实现系统稳定。  相似文献   
830.
面向地方产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地方本科高校“地方性、应用型、特色化”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从校地联合、产教融合、知行耦合三者的相互关系中,重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层次、规格和流程,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的创新。盐城工学院在这条路径的探索与实践中形成的“一条主线、二层架构、三厢对接、四维并重”的面向地方产业的特色化应用人才培养方式,可以为其他高校的转型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