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22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125篇
社会学   1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31.
人性尊严是人权的最高价值,也是人权保障的核心,更是国家赖以存在的根本。人性尊严倡导只有人才是终极关怀,人决不能沦为国家或他人的手段或工具。人性尊严逐步演变为现代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后来成为行政法的一项原则。行政诉讼(司法审查)是贯彻该原则的制度保障。法国"投掷侏儒"案使人们认识到,法院可以不直接适用宪法中的相关条款,通过发挥其司法积极主义立场去拓宽行政法中抽象条款的含义来维护人性尊严。  相似文献   
132.
基于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为了达到更高的实践水平,主体所进行的改造活动已经不仅仅限于改造实践对象,而是以直接改造实践主体自身为主要内容,这时人类实践已经进入主体技术改造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由于主体技术的极大发展,实践主体沦为实践工具、技术异化将具有更大的风险,这必然威胁到主体的利益,甚至是尊严。因而道德后实践就成为人们应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3.
人性尊严:作为民生之本的宪法权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尊严、不羞辱是人性尊严的具体体现,人性尊严是宪法权利的基本内核。民生之本首先在于人应该有尊严地生活、工作。没有尊严便谈不上民生。我们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必然要求我们的宪法应当给予人性尊严以应有的基础性地位,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注民生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国际人权公约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34.
美国作家霍桑的短篇小说《胎记》以主人公艾尔默借助科学实验祛除妻子脸上的胎记这一事件为核心,通过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叙事手法,成功地再现了美国19世纪科学不断征服自然的伦理图景,将读者引入一个伦理失衡的故事世界。本文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研究视角,沿着“以科技祛除妻子脸上胎记”这条伦理主线,通过还原该事件发生的“伦理现场”,逐一解构小说中的“伦理选择”、“伦理身份”等“伦理结”,希图由此剖析浸淫于作品深处的伦理特性。最后,乔治亚娜的伦理反思也体现了霍桑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人类尊严流失的控诉。  相似文献   
135.
赔礼道歉是我国重要的民事责任方式之一,产生于儒家礼制传统文化,并被东亚甚至西方国家和地区广泛借鉴。由于现代宪法对人格尊严与表达自由的保障,赔礼道歉的责任方式遭受违宪的争议,但在我国合宪说的观点更为有力。赔礼道歉是救济受害者名誉的最适当、有效责任方式,既妥善地平衡了表达自由与人格权保护,又契合了人格权所具有的道德与法律双重属性,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及救济需要,实践中应予坚持。  相似文献   
136.
"地母"概念意指女性慈悲而宽厚地承受着外力的侵犯,由天生的弱者变为具有天然魅力和身体本能的大地女神。邓宏顺长篇小说《天堂内外》中的女主人公四阿婆,在生殖力、抗争力以及身体美等方面的特征,显示了女性在生命延续、家庭牺牲和社会投入诸多方面的价值,令人生发出一种对生命本源与女性本体的敬畏,散发出夺目的"地母"之光。  相似文献   
137.
尊严与价值的关系是康德哲学中最为扑簌迷离的问题。通过对康德哲学中内在价值和绝对价值概念的分析,我们主张,绝对价值和内在价值是对尊严之价值属性的描述,而非定义。有些康德主义者们认为,康德将尊严定义为价值,并进一步将其视为尊重人这一道德命令的根据。事实上,这一观点与康德哲学的思想存在分歧,因为在康德哲学中,价值概念不可能成为道德命令的根据。  相似文献   
138.
139.
网络化生存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之下,人的尊严有起有落。网络化生存的虚拟性和自由性促进了人际平等,增强了人的自尊感受,有助于人的尊严的彰显和实现。但是,网络化生存的虚拟性也极易淡化人的责任意识,其技术依赖性极大弱化了人的自主创造意识,使人的尊严受到贬抑。消除网络化生存对于人的尊严的负面影响,需要人们自觉地建立正确的网络世界的自由观,明确道德边界;同时充分发挥人的自觉主动性,变对网络的依赖为做网络的主人。  相似文献   
140.
比照近代民法以财产法为中心, 现代民法强化了人文关怀, 主要表现为从以财产 法为中心到人法地位的提升, 并广泛体现于民法中主体制度的发展、人格权的勃兴、 合同制度的发展、物权法的发展、侵权法的发展、婚姻家庭法的发展等各个方面。中 国未来的民法典应当以人文关怀构建价值理念, 注重对人的自由和尊严的充分保障以 及对弱势群体的特殊关爱。基于这一理念, 在中国未来民法典中有必要增加人格权法 和侵权责任法编。在中国民法的适用等方面更应强化人文关怀。

关键词: 人文关怀 民法典 价值理念 人格尊严

In contrast to early modern civil law, which centered on property law, modern civil law shows intensified humanistic concerns. This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rising status of personal law, and is also widely evidenced in the development within civil law of the subject, personal rights, the contract system, real right law and tort law, as well as marriage and family law. China’s future civil code should construct civil law values based on humanistic concerns and highlight the full protection of human freedom and dignity and special care for disadvantaged groups. In line with this idea, it is necessary to include law on personal rights and tort law in the future civil code. Humanistic concern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the application of civil la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