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48篇
民族学   1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18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85篇
社会学   5篇
统计学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71.
More than 30 years after the first discovery of the deadly HIV virus, and in the wake of increased knowledge of transmission, treatment and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development, parents are still faced with the difficult task of whether, when and how to inform their child about her or his HIV status. Except for some general ethical considerations, there are no national or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available for handling HIV status disclosure to a child by parents and health professionals. Most studies on disclosure address the problem of stigma and the barriers to disclosure of HIV-positive status by adults to their sexual partners, caretakers, families and communities, but very few studies focus on disclosure to HIV-positive children. The majority of the studies that address disclosure to children limit themselves to stipulating reasons for barriers to such disclosure instead of the skills and knowledge necessary for effective disclosure to a child. Increasing availability of therapy for HIV across the world presses the issue of disclosure to the child. Even so, disclosure for children who are HIV-positive due to vertical transmission continues to be very difficult. There is a lack of interventions that consider guidelines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parents or persons involved with taking care of HIV-positive children. These interventions should be designed in an understanding manner towards the culture where they might be implemented and be as appropriate in the view of integrating different family structures and the child's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72.
从三峡库区变动回水区特殊的地形地质及水文条件出发,以寸滩港三期拟建工程为实例,通过对结构形式特点比较、施工方法论述及合理施工水位确定等要素的分析,对架空直立式码头结构进行排架跨度、基桩桩径优化设计,提出了适应于三峡库区变动回水区的大桩径、大跨度架空直立式码头结构形式,比传统的码头结构工程量减少、工程造价降低,并解决了三峡成库后低水位施工期短的难题。此研究成果可为库区码头建设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3.
伴随着跨学科活动的流行,许多新兴学科顺势而生,丰富了学科大家族的成员。当然,一门新兴学科要得到社会的承认,必须有科学的论据,要做科学的分析和理性的论证。虽然,许多学者对学科标准做出了诸多研究,并构建了一定的衡量标准,但是现有标准更像是衡量"一门学科是否成熟的标准",而不是"一门学科是否自立的标准",对于新兴学科有"量刑过重"的嫌疑。因此,在对前人研究成果的考察和反思的基础上,学科自立标准需要横纵相交,动静结合,从而更好地评估"一门学科是否自立"。  相似文献   
74.
目前国内是参考铁道客车的标准提出轻轨用列车缓冲器的性能指标,并据此选择轻轨列车缓冲器容量和动态阻抗特性。由于城轨车辆采用动力分散的模式,且编组很少,在正常工况下所受车钩力很小,所以参照铁道客车标准选择的缓冲器容量和动态阻抗力往往过高。采用动力学的分析方法确定了动态阻抗特性改变前后的列车纵向冲动量,提出在满足性能和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可以降低缓冲器的动态阻抗力和容量,不仅可以改善列车的纵向冲动、提高缓冲器的使用寿命,而且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相似文献   
75.
权力制约是民主制度的重要原则。古今中外的政治体制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权力制约方式,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政治背景下发挥的作用不同,但总的结论是“对权力的制约力量来自此种权力之外的权力”。这种“权力之外的权力”可以来自纵、横两个方向。历史实践证明,纵向权力制约虽然具有局部的有效性,但从整个政治架构来看却容易导致集权,从而失去权力制约的终极功效;横向权力制约在人类民主进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这种制约必须坚持对等对抗性、利益监督性、坚持法治等原则才能实现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76.
《社会保险法》明确提出,应逐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统筹层次的战略目标。然而,现有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社会养老保险经办管理体制对基本社会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提高产生了严重的制约,出现了权力下移、责任上移的现象。权力下移必然激化统筹层次内下级政府的权力寻租行为,而责任上移则表现为加剧统筹层次内最高政府的财政风险。因此,针对社会养老保险经办管理体制,进行以"垂直管理"、"权责统一"、"权责明晰"为特征的改革成为统筹层次提高后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7.
近代早期英国出现了频繁、合理的社会垂直流动。频繁的社会垂直流动既表现在非绅士阶层人士跻身绅士阶层、社会下层人士跻身中间阶层,在阶层的层级次序中实现了向上社会流动,也表现在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向下社会流动。合理的社会垂直流动主要表现在社会垂直流动存在于社会各阶层之中、向上社会流动大于向下社会流动、大贵族的地位相对稳定。频繁、合理的社会垂直流动影响着近代早期英国社会变迁的进程。  相似文献   
78.
79.
现代企业兼并及兼并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来临,企业兼并的浪潮西风东渐,国内企业兼并的数量、规模都有显著增长的趋势。目前也有许多研究兼并的文章,多数从资本运作的角度出发。本文从产业组织学的角度,把兼并划分为纵向兼并、横向兼并、混合兼并三大类,通过评述现代几种主要的兼并理论,来阐明三类兼并的动机、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80.
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与我国企业的竞争战略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业内贸易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国际贸易模式,在国际生产形成为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的新格局中日渐发展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导模式。研究这一新型国际贸易模式的形成机理,对于我国企业制定正确的竞争战略以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是不无裨益的。本文分析了产业内贸易的形成机理,并提出了我国企业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