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12篇
  免费   209篇
  国内免费   37篇
管理学   371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02篇
人口学   117篇
丛书文集   511篇
理论方法论   299篇
综合类   3926篇
社会学   685篇
统计学   24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133篇
  2019年   152篇
  2018年   100篇
  2017年   122篇
  2016年   133篇
  2015年   132篇
  2014年   277篇
  2013年   460篇
  2012年   406篇
  2011年   430篇
  2010年   360篇
  2009年   347篇
  2008年   340篇
  2007年   389篇
  2006年   400篇
  2005年   386篇
  2004年   333篇
  2003年   319篇
  2002年   282篇
  2001年   252篇
  2000年   150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对地方工科大学开展"双语教学"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中国迫切需要大批了解世界各国文化、科技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开展双语教学,是积极主动适应这一社会需要的重要举措.文章分析了地方工科大学开展双语教学的意义和所面临的问题,并就如何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82.
对鲁迅的直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评价历来微词颇多,角度也多是直译与意译的“信、达、雅”之争。在多元系统论的理论框架下,鲁迅的直译理论有其文化意义和时代特征,鲁迅的直译理论所植根的思想文化土壤使其具有科学性的同时也带有必然性。  相似文献   
83.
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大学生工程素质培养的现状,阐述了科技创新活动对大学生工程素质培养的作用,提出了基于工程素质培养的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方案.  相似文献   
84.
试论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21世纪对创新型人才素质的需要出发,探讨了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强调应以更新传统教育观念,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为根本,全面促进教育创新。应深入探索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将新颖性、前沿性、综合性的教学内容引入课堂;应加速高校实验室的全面开放,以增加大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通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创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氛围;通过完善大学生的科技活动激励机制,以调动大学生主动进行科技探索和自觉培养创新意识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85.
通过对工程硕士研究生中优秀学习者和落后学习者学习策略的选择和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提出研究启示,以便能在教学中对学员进行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86.
以南京城市正在兴起的大规模地下工程为例,从地质介质(岩、土、水)环境和市政环境对施工方案、设计参数的制约作用,地下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地下工程施工对岩土环境设定目标的控制等三个方面综合论述了城市地下工程环境岩土工程的研究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87.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 ,制度及制度变迁发挥着非常巨大的作用。所以 ,一个国家完善其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这已被西方国家所证明。就是说 ,高速经济增长往往伴随着完善的制度 ,缓慢的经济增长往往伴随着一个不完善的制度。因此 ,我们应该完善我们的制度 ,以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88.
文章遵循从基本理论到实证调查再到一般性结论的研究路径,从实证的角度去描述安徽一个普通村庄因现代化的扩散而导致的乡村政治文化的变迁,从而试图说明现代化的扩散对乡村政治文化变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9.
新型工业化信息社会的发展 ,对各种类型的工程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从事高等工程教育的高等工科院校 ,是培养工程师的摇篮。优秀工程师的基础素质培养有赖于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90.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personal coping resources, social support, external coping resources, job stressors and job strains in a sample of 110 American Telephone and Telegraph employees undergoing a major organizational restructuring. The study expanded on a model suggested by Ashford (1988) by defining another category of coping resources that employees may draw upon to deal with the stressors and strains which occur during major organizational changes. External coping resources were defined as those which provided employees with a sense of 'vicarious control' in stressful situation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ersonal coping resources, social support and external coping resources had a direct effect upon job stressor and strain levels. No 'buffering' effect of these coplng resources was found.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external coping resources added to the prediction of job stressors and strains even when pertonal coping resources and social support were entered first into the prediction ques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