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93篇
  免费   169篇
  国内免费   59篇
管理学   16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2篇
人口学   23篇
丛书文集   655篇
理论方法论   352篇
综合类   4359篇
社会学   319篇
统计学   1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116篇
  2014年   326篇
  2013年   406篇
  2012年   383篇
  2011年   411篇
  2010年   353篇
  2009年   303篇
  2008年   330篇
  2007年   402篇
  2006年   462篇
  2005年   409篇
  2004年   331篇
  2003年   335篇
  2002年   279篇
  2001年   259篇
  2000年   139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How might we engage with the concept resilience in a world obsessed with the measurement and cataloguing of deficits and virtues alike; with predicting outcomes, producing certainty and the reification of stable identity?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a plenary address presented to the Australian Family Therapy Conference in 2009 and takes Deleuze's paraphrase of the 17th century philosopher, Spinoza as a point of departure from common sense views of identity. Can resilience be possessed by some as a personal quality enhancing their coping skills or might resilience be a vital aspect of living which passes through us? Perhaps resilience bounces back towards us and enables the unsettling of dogmatic beliefs and a stable sense of identity Enquiry might then shift from the moral; What kind of person am I? How should I live? towards an ethical position of wonder; What else might there be? What might I be capable of?This article invites an ethical exploration of desire, its capture and of resistance and explores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 illustrated with men's journeys of struggle with violence, sexuality and belonging and the discovery of ethics and generous forms of love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  相似文献   
992.
中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人们对此类研究生培养定位的认识不够明确,为此,构建合理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对提升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有重要意义。要进一步提高理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教师队伍,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建立专业学位培养评价体系等,为培养更多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93.
随着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地方院校在工程硕士的培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伴随着工程硕士教育的迅速发展,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地方院校在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情况和问题。本文就地方院校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总结:培养方案工程性不突出、课程计划针对性不强、企业导师作用没有发挥以及学位论文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提出以菜单式选课、灵活方式教学来实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以保证工程实际性,以建设培养基地来保证"双导师"制的作用和工程学位论文的质量等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994.
与西方不同,俄罗斯的伦理学在产生之时就具有了明显的唯物主义倾向。唯物主义倾向对正统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产生作用重大。伦理学的唯物主义倾向与社会思潮的世俗化转向、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影响、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的作用密切相关;此外,唯心主义道德哲学理论体系的非彻底性也给伦理学唯物主义元素的生长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995.
在孙中山政治思想体系中,政党伦理思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国家造幸福、人民谋乐利",是其政党伦理的基本道德原则。依据这一原则,孙中山提出了政党在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中的主要道德规范。他还从政党道德的原则和核心出发,阐发了党员作为民主主义者应具有的新道德和要培养的革命精神,即"要立大志气","存心做大事,不可存心做大官"和"替主义去牺牲"等。孙中山的政党伦理思想具有鲜明的革命性、与时俱进的进取性和一定程度的创造性,体现出民主性的精华,很值得我们作更多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996.
作为人的存在,残疾人需要实现自身的价值。残疾人的价值实现与制度伦理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关联。以制度伦理的视角来看,残疾人的价值不仅要求个人价值实现,而且要求社会价值的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既是残疾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交互作用的结果,也是残疾人价值实现的最终归属。要达成这一点,就需要以公平和正义为特征的合目的的制度安排为保障。  相似文献   
997.
毛泽东文艺伦理观的本质特征是以人为本,文艺为人民服务是文艺创作的价值目标,人民群众是创造革命文艺的主体力量,反映和维护人民群众的真实利益是文艺道德评价的根本尺度。  相似文献   
99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作重心的转移,高等教育结束了政治化时代,进入了以追求运行效率和效益的管理主义时代。管理主义背景下,高等教育呈现出关注市场、追求效率,充分赋权、追求自主,讲求绩效、追求卓越等特点,导致了对教育理念、权力共享、职业理想的冲击。在高校师德建设中,应从教育理念的培育、管理模式的改进以及大学精神的塑造等方面为切入点,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激发教师的道德自律,构建有利于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把时代要求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相似文献   
999.
工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分为"政府主导型"、"高校主导型"、"人才需求实体主导型"、"独立第n方主导型"等类型。以学术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要求为主要依据,可将工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定位在更为直观的平面图中,以分析工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之间的转化路径,从而有助于从战略高度认识工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实施主体的转换方式。  相似文献   
1000.
什么是工程:一种演化论的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工程史的考察,工程的多样性、延续性和创新性揭示了工程的演化本质。从时间-空间、结构-功能,以及过程-结果上看,工程的演化具有社会历史性与地域性、集成性与整体性、形式的渐进性与突变性、过程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等特征,它是一个现实的直接生产力的演变与人之为人的本质的不断展现过程。作为工程哲学研究的拓延与深化,工程演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