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8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30篇
管理学   28篇
民族学   1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56篇
理论方法论   84篇
综合类   828篇
社会学   63篇
统计学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104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伦理实体的诸形态及其内在的伦理—道德悖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伦理实体是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和《法哲学原理》中提出并充分阐发的重要概念。在黑格尔道德哲学体系中,伦理实体是由家庭———市民社会———国家诸形态构成的辩证发展的体系。家庭是直接的或自然的伦理实体;市民社会是过渡的和否定性的伦理实体;国家是复归的和否定之否定的伦理实体。在伦理实体的这三个结构中,都存在着由“伦理的实体”蜕变为“不道德的个体”的可能与危险。伦理实体的概念与现实中存在的伦理—道德悖论,要求进行道德哲学的转向,由对个体伦理、个体道德的关注,进展到对实体伦理、实体道德的追究,建立以个体伦理—实体伦理为二维坐标的道德哲学体系和伦理精神体系。  相似文献   
102.
印度传统伦理思想并未成为过时、逝去的历史 ,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今日的印度人。印度传统伦理思想的起源是“道”与“法” ,判断善恶的价值标准在于各种经典 ,而非行为本身。但印度传统伦理并不一味地强调精神要求 ,也关注现实生活 ,“人生四要”才是多数印度人的行为指南。由于对道德行为的不同定位 ,“自我”受到了关注 ,社会和他人常常处于边缘。  相似文献   
103.
逻辑对文化有重要影响。逻辑是分析和诠释包括伦理思想在内的文化现象的一条重要途径。中国逻辑自然也应是理解和诠释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途径和依据之一。发生并发展于先秦的中国逻辑有自己的传统 ,其主导的推理类型是推类。儒家 (主要是孔、孟 )诚、信思想得以提出、确立并在实践中加以推行 ,所依据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其实质是据类而推的推类  相似文献   
104.
风险社会中的伦理秩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们已步入了一个充满风险的社会,其特点就是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充斥着不确定性,人们似乎陷入了不确定性的社会与以确定性为基础的社会秩序的矛盾之中。可以断定,在风险社会中建立伦理秩序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需的。在风险社会中建立伦理秩序,关键是要理顺社会的交换关系。  相似文献   
105.
传统家庭伦理与现代家庭道德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观念对现代家庭道德建设具有深刻影响和当代功用。其主要内容如父慈子孝、长尊幼卑、谨身节用、齐家兴国等积淀着中华民族文化心理诸多方面,良莠并存。现代家庭道德建设要批判地继承传统家庭伦理,既要深入挖掘优良传统,积极提升人伦价值,提倡艰苦奋斗,树立良好家风,又要注意克服消极因素,防止传统陋习死灰复燃。  相似文献   
106.
In the homogeneous case of one-dimensional objects, we show that any relation that is positive and homothetic can be represented by a ratio-scale and a unique and constant biasing factor. This factor may favor or disfavor the preference for an object over another. In the first case, preferences are complete but not transitive and an object may be preferred even when its value is lower. In the second case, preferences are asymmetric and transitive but not negatively transitive and it may not be sufficient for an object to have a greater value to be preferred. In this manner, the biasing factor reflects the extent to which preferences may depart from a maximization process.  相似文献   
107.
伦理制度化作为道德建设的对策性措施和有效途径,有着深刻的理论依据和紧迫的现实要求。但是,伦理制度化也并非万能,其作用与功能的发挥仍有阈限,对伦理制度化的过度依赖会削弱道德的应有功能,遏制道德水平的提升与发展。因此,应坚持“两条腿”走路———道德教育与伦理制度化双管齐下,方能提高道德建设的实效性,建立安宁有序、公平正义的现代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08.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志士仁人围绕提倡道德之“心”,以道德驭势、利、名,重“仁”德讲廉耻,崇尚忠、义、信、诚,推崇君子人格等阐述了比较系统的道德救世思想。并通过深刻揭露和批判士人道德堕落、社会风气正不压邪,官吏不学无术、懦弱无能,因循苟且、骄惰畏葸,贪图私利、廉耻丧尽,上下欺蒙、言而无信、误国害民与重视道德教育、“位”“德”统一、完善选官模式、道德法律结合等具体方法“以除积习而挽颓风”,进而达到“人心肃则国威遒”之目的。  相似文献   
109.
德性:行政管理的重要资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德性是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人的内心信念和内在准则的优良品质。行政人员内含的德性是行政管理的重要资源,当前则表现出稀缺性的特点。为确保行政管理中德性资源供给与需求间的动态平衡,可通过社会建构和个体自塑两种途径对德性资源进行培育。  相似文献   
110.
在阐述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后现代哲学家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生态伦理思想的基础上,以美国社会后现代自然观为例对美国社会后现代价值观进行分析,并得出语言习得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该语言所处的社会文化价值观的深刻理解,最后论述美国社会后现代自然价值观对英语学习者和跨文化交际者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