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8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30篇
管理学   28篇
民族学   1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56篇
理论方法论   84篇
综合类   828篇
社会学   63篇
统计学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104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本文从伦理学和社会心理学角度对《廊桥遗梦》中女主人公的爱情观和道德观进行分析,寻找其在爱情与责任之间选择后者的原因,同时也揭示出伦理价值观,尤其是其中的道德观,以及人的道德社会化对人类个体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2.
本文试从“人我”关系亦即我与他人或他者的关系这一角度 ,重读孔子和儒家传统有关孝的思想 ,以期重新接近这一观念所蕴含的深刻伦理意义。孝这一观念所强调的是一个作为能够承担责任的伦理主体的我对他人的无可推卸的伦理责任。虽然从表面上看孝仅仅规定我与作为父母的这一特殊他人的特殊关系 ,但是 ,这是我与“第一”他人所发生的“第一”关系。作为我的第一他人的父母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是一切他人的“原型”,而我与父母的伦理关系已经是我与其他一切人的伦理关系的“原型”。本文从分析孔子所说的敬开始 ,孔子对孝中之敬的强调表明 ,孝远非某种自然感情 ;敬作为我对他者之敬蕴含着他者的某种“超越”性和我作为我的“主体”性 ,一种“我而为他”的主体性。最后 ,对作为孝的构成部分的“事死如事生”亦即为父母居丧守孝以及祭祀的意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3.
鲁迅站在人类本位的高度认为父子关系是一种自然的伦理关系 ,是平等的。父母对子女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教育儿童方面 ,他也有独到的见解。这些见解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大的启发和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44.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本文从史实出发,论述了“毛泽东思想”称谓的演变过程。笔者认为:“毛泽东思想”这一称谓与其内容一样不仅是科学的,而且也是历史的选择  相似文献   
45.
转基因食品还处在发展的初期,有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它可能对人体健康有潜在危害,有必要在转基因食品进入市场前进行人体试验。那么,转基因食品人体实验能够得到伦理辩护吗?本文通过正反观点的论证与分析认为,转基因食品的人体实验是对公众的身体健康负责的必然要求,可以得到伦理辩护。  相似文献   
46.
揭示道德教育个性化的当代语境,运用马克思主义个人观,分析道德教育个性化的真实内涵,进行道德教育个性化的架构,以期实现道德教育个性化的应有价值。  相似文献   
47.
直系姻亲间能否结婚这一问题在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上来看是没有疑问的,但在学理上仍然有探讨的必要性,在社会上、理论界对该问题都有不同看法,到底是保障当事人的婚姻自由权利还是维护社会伦理与社会利益,笔者在文中试图从几个方面对其进行论述并予评价,最终得出自己的判断。  相似文献   
48.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之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核心和本质是德育,其德育思想深刻而丰富,对于我们加强当代青年道德建设,为全面提高全民族素质,做好青年道德教育工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内容和理论基对。  相似文献   
49.
柏拉图的灵魂论充满理性之思和德性追求;其“理念”世界蕴涵着他对现实世界的正义、和谐和秩序的伦理追求以及伦理超越;其神服从“理念”世界,以善为内在目的创造现实世界,最高的“善的理念”构成了现实世界与理念世界,是灵魂和神的原因、目的和根据。  相似文献   
50.
论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素养,同时更要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师德建设,对于促进基础教育改革以及为将来培养合格的人民教师有着远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