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3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49篇
民族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7篇
理论方法论   41篇
综合类   220篇
社会学   23篇
统计学   7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The primary goal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early adolescents' generalized beliefs about the causes of best friendship deterioration and dissolution and conflict experiences in their own best friendships. An additional goal was to assess whether early adolescents' self-esteem moderated this association. Participants listed their beliefs about the causes of best friendship deterioration and dissolution, indicated whether conflicts described in a series of vignettes had occurred in one of their best friendships, and described two conflicts they had experienced in their best friendships. They also judged the seriousness of the vignette and personally experienced conflicts. As predicted, early adolescents included conflict issues they had experienced personally more frequently in their causal inventories than conflict issues that they had not experienced personally. However, contrary to predictions, the perceived seriousness of the conflicts did not influence their inclusion in participants' causal inventories. While high and low self-esteem adolescents had similar beliefs about the causes of best friendship deterioration and dissolution, low self-esteem adolescents perceived their conflicts as more serious and their friendships as more fragile.  相似文献   
92.
张澜是四川保路运动的领导者之一,曾与清廷新任川督赵尔丰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成为引发辛亥革命的重要人物。关于张澜与赵尔丰首次说理交锋的时间,学界有三种说法,究竟哪种说法正确,成为研究张澜应该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在考订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作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93.
企业保持自身竞争能力的可持续性是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对于如何针对和结合企业自身的可持续竞争能力,以有效的制定未来的企业战略,学术界仍然研究甚少。本文的写作目的,是试图借助人工智能中的案例推理技术,建立企业的可持续竞争能力模型,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经营决策,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94.
证据法学理论基础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据法学理论基础的传统观点"认识论"与新说"价值论"都存在着固有的不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程序价值论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克服理论研究中非此即彼的对立思维模式;在刑事诉讼证明中两者的统一并重有利于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实现。  相似文献   
95.
用一个简单、具体、形象的事理来说明一个复杂、笼统、抽象的事理即是本文所称的“比理”,它是形象性语言中的一大类别。本文从形象思维的角度对“比理”成分的英译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研究,并指出了“比理”成分在英译过程中所出现的部分问题。  相似文献   
96.
法律推理的非形式逻辑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研究主要用形式逻辑的方法讨论法律推理问题,但是,随着学者们对非形式逻辑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在法律推理中发现了越来越多的非形式逻辑特征。文章从法律推理的非单调性入手,分析了非形式逻辑与形式逻辑、形式化的关系,通过案例总结法律推理的基本特性,试图论证法律推理的非形式逻辑特征。  相似文献   
97.
基于逻辑推理的视角对统计方法属性进行探讨,发现描述性统计方法属于归纳逻辑,推断统计方法的参数估计也属归纳逻辑,而统计假设检验属于演绎逻辑,统计预测为两种逻辑的结合。不论是统计归纳推理,还是统计演绎推理,给出的结论都伴随着一定的概率尺度,不具有完全确定性,呈现出或然性特征。  相似文献   
98.
诗性智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把自我不断的导向完美与卓越的创造性的精神能力。这种精神能力最早在原始野蛮人身上发露出来 ,原始人用这种诗性智慧创造了他们适以自存的形形色色的文明形态 :神话 ,宗教 ,艺术 ,政治体制等 ,并接受这些文明的洗礼 ,形成文化与人类自我交错互生、变动不居的大历史格局。此文以维柯《新科学》的阐述为根据 ,梳理了诗性智慧如何由最初纯粹的激情冲动进行文明与自身的同步创化 ,逐步生发出理性观照意识并进而达到理性与感性并运互生的过程 ,向读者清晰地呈现出一条诗性智慧的历史演进轨迹。  相似文献   
99.
元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一系列研究表明元认知在概念形成、演绎推理、顿悟以及问题解决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学习领域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关思维策略与元认知训练的对比实验,也进一步证实了进行元认知训练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有利于元认知能力发展的"策略性知识六阶段课堂教学模式",并对元学习能力做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0.
案例教学法注重归纳推理,是美国等发达国家进行法律教学、培养优秀法律人才、并已为实践证明的一种有效手段.我国处于成文法法律体系中,倾向于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法,重在演绎推理.在我国的法律教学中,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引进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构建"以讲述为主、案例教学为辅"法律教学新模式,给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有机结合寻找一个连接点,成为我校法律系诸位教师的共识,并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笔者试图对之进行探索和总结,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