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4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9篇
民族学   10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40篇
理论方法论   30篇
综合类   731篇
社会学   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朱德发 《河北学刊》2005,25(6):75-78
朱德发从人类视野探讨了集体英雄与个体英雄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在精神意识深层开掘了集体英雄和个体英雄的灵魂构成,认为英雄既有个性主义意识又有集体主义思想,二者并非对立而是有机统一的。王寰鹏认为,梁晓声知青小说的英雄主义既带有浓重的历史印记又体现了人性的本能,歌颂英雄主义和反思历史是梁晓声知青小说中同时存在的价值追求。李宗刚认为,“十七年”文学英雄叙事是中国革命这一宏大历史的缩影,其中隐喻着中国革命在艰难曲折中最终走向更伟大的胜利;同时,英雄叙事还契合了主流意识形态的需求,满足了主流意识形态时“个人魅力型权力”的眷恋。李钧从英雄性格入手,比较了《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与《天下荒年》这两篇小说的英雄观及其文化哲学的差异。张伟忠通过对《人间正道》和《抉择》中的改革英雄形象的艺术分析,认为他们身上既有对传统君子型英雄人格优秀品质的继承,也有对当代改革英雄品质的发扬光大。改革英雄的人格结构并不全是现代性的,其中还有权威人格和长官意志等传统人格负面因素的残留。杨新刚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英雄叙事小说具有如下特征:从“英雄的人”向“人的英雄”的转进;英雄类型的世俗化和当代性;游走在主旋律与消费主义之间的叙事策略;由反传奇性向生活化叙事抵达等。  相似文献   
52.
周志雄 《学术探索》2005,(5):124-128
小说情爱叙事的电影化实际上可以看作是小说的一种传播形式,电影中的情爱叙事与小说原著的差异是简单的,但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从爱情对专制的控诉到爱情的存在主题,从“移植”、“强化”、“改写”等几种不同的改编方式中,《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九部电影对小说情爱叙事的改编,见证了中国新时期以来文学的历史变革和多元化文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53.
《围城》的空间叙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小说空间形式的研究是小说本叙事分析的重要途径。小说本情节序列的展开是在相应的时空中运行的。空间场景的变化与人物性格、精神症侯的变化密切相关。《围城》的空间场景是值得研究的。借助于比较、联想的主动性参预,会体验发现小说本许多不曾阐释的内容。对叙述及叙述行为会有更为丰富的认识理解。  相似文献   
54.
周始祖后稷的降生故事极具传奇色彩,后稷弃是帝喾长子的古史传说是不可信的,但后稷弃应是帝喾的后裔。姜嫄祈神而生后稷,结果却因胞衣连体的怪异现象被弃,反映了原始氏族社会迷信神谕及其神权崇拜的现象。  相似文献   
55.
作为青春题材电影的一部分,少女题材电影以少女为叙事主体,以她们的青春成长为叙事内核,表现其生活经验与精神世界。近年来出现的一批现实主义走向的少女题材电影开辟出青春电影发展的新路径,影片将少女置身于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多重生存空间中,表现她们与外部世界的冲突以及身份认同的困境,在姐妹情谊、父女及同龄异性关系中展现多面少女形象。在国产少女题材电影的现实叙事中,少女们不再是活在怀旧型青春片中男性记忆里被美化、被凝视的消费对象,女性成为欲望主体。直面女性身体特征,进而表现其深邃多元内心世界的创作手法,成为近年来国产少女题材电影建构女性主体意识的途径之一。少女题材电影的现实叙事将少女成长的独特体验与社会议题相结合,影像内涵突破了个人私语式的感性表述,具有了更多的社会反思价值。  相似文献   
56.
古代小说作品中多有关于“灶下灵异”的记载。一方面,这些叙述受到了自古以来灶神(鬼)崇拜与禁忌观念的深刻影响,折射出文化观念的演变轨迹;另一方面,汉魏以来有关故事内容不断被扩展与丰富,出现了灶鬼作祟、灶器夜谈、灶下通灵等各具特色的题材类型。通过对小说文本的分析,可见出“灶下灵异”叙述在流传中情节模式与美学风格方面的细致变化。  相似文献   
57.
韩高年 《求是学刊》2005,32(5):84-87
从发生学角度考察,赋的最基本的文体要素"铺陈物类"和"不歌而诵"都起源于远古祭神仪式上巫祝铺陈祭品的言语活动.西周及春秋时代,随着巫祝官守演为世卿大夫政治,"登高能赋"、"赋诗专对"、"不歌而诵"也成为卿大夫的文化人格和行为艺术.战国之"士",以道自任,因为"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故士以口诵述其道,以铺张扬厉论其术,最终形成文体的赋.  相似文献   
58.
与张爱玲齐名的"孤岛"时期的女作家苏青,被评判为"汉奸文学"范畴,或称其作品"无益无害",这样的评判是错误的,不公正的.苏青的认识价值是另类的,不可替代的.由于苏青言语的实录性、再现性,使得她的言语具有历史认知价值,为了解"孤岛"时期的文坛亦或文化界,了解日本人的文化侵略,了解日踞时期的民众生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佐证.  相似文献   
59.
严歌苓的小说《扶桑》令人注目的主要不在于作品的故事,而是它的叙事态度和叙述方式。严歌苓对叙事形式的兴趣和探索使这部小说的叙事呈现出独特的魅力。多种人称的复合叙事和对历史化叙事的刻意追求,是这部作品的重要叙事视角。  相似文献   
60.
任现品 《齐鲁学刊》2005,(1):112-114
“胜利大团圆”是十七年小说中普遍采用的一种叙事模式。作为这种叙事模式的一个范例,《亲人》的 战争叙事以集团利益替代个人利益、以阶级爱替代血缘情,通过个体的牺牲而使“胜利大团圆”成为可能。《亲人》 的战争叙事模式体现了特定的文化语境对小说创作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