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57篇
  免费   473篇
  国内免费   42篇
管理学   258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76篇
人口学   352篇
丛书文集   358篇
理论方法论   697篇
综合类   2209篇
社会学   2035篇
统计学   386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101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99篇
  2020年   162篇
  2019年   202篇
  2018年   249篇
  2017年   283篇
  2016年   229篇
  2015年   197篇
  2014年   301篇
  2013年   936篇
  2012年   338篇
  2011年   283篇
  2010年   284篇
  2009年   285篇
  2008年   316篇
  2007年   311篇
  2006年   300篇
  2005年   280篇
  2004年   262篇
  2003年   222篇
  2002年   166篇
  2001年   167篇
  2000年   129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new history of the family" of the past few decades, a revisionist view of the "modern family" has emerged among family theorists in Japan. In spite of the significant merits of this new paradigm, I have argued that the failure of its proponents to address certain theoretical and presuppositional issues has discouraged a cultural analysis of the modern family. In recent years, one of the foremost theorists to attempt to bring cultural analysis fully into sociological discourse has been Jeffrey Alexander. I have drawn extensively on Alexander's discussion of Durkheim's later thought as the key to a cultural program in the field of sociology. In doing so, I have suggested that one effect of the transition to modern society is the sacralization of what Durkheim termed the "domestic order". Furthermore, in considering the mechanism by which the central emotional axis of the family comes to revolve around either the parent–child bond or the conjugal bond, I have postulated the existence of a "sacred" dyad—in the Durkheimian sense—within the family unit.  相似文献   
42.
分析了现行农村土地租税费制度与农地制度的主要缺陷 ,认为家庭承包租赁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化农地制度与农村土地租税费制度改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3.
This paper suggests a direction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causes of family violence. Explanatory models of family violence were considered in this regard, with the recommendation that a multi-determined model should be considered to ensure the most accurate explanation. We suggest that family violence will be best understood and prevented or alleviated, if a model is used that considers the interaction of structural violence and the personality features of all the family members.  相似文献   
44.
明嘉靖万历时浙江绍兴府余姚地区的社会风俗变化很大,并深刻影响到生活方式以及人们的观念。嘉靖时徐天泽将风俗的变化归结为人们的"物欲",在讲求"义"的伦理政治下,"物欲"表现出的"利"对于社会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人们不再安分守己,以满足欲望为追求。余姚江南徐氏在明代由于科举人才辈出,引人注目。地方志从批判的角度记载风俗奢靡,编纂者号召人们移风易俗,反映了地方官的意志以及地方绅士的主张。最值得注意的是,士大夫通过宗族建设来移风易俗,维护社会秩序,造成宗族乡约化,进而组织化。  相似文献   
45.
辽宁阜新关山发掘了辽萧和(谐领)家族墓地、出土了萧和夫妻和其孙萧知微、萧知行及曾孙萧德恭、萧德让夫妻合葬墓。有的有《墓志铭》,作者根据《墓志铭》充实了萧和家族世系表,用符号在名上标出官爵,名下注出生死纪年,有夫人者也列出名,此文有助于辽史研究者利用。  相似文献   
46.
马卫东 《殷都学刊》2008,29(4):39-43
春秋时期,郑、宋、卫三国基本上是因循旧制,任用公族执政。但由于历史传统、现实国情不同,三国的世族政治亦表现出了不同的特色。郑国世族形成较晚,“七穆”兴起后,郑国形成了卿大夫执政制,诸卿互相制衡、联合执政,使郑国国内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宋国政治的特点是君权较强,政权下移较缓,君权在与卿权的斗争中稍占上风。直至春秋末期,宋国政权才完全落入“戴氏”的手中。卫国在春秋早期社会矛盾的焦点是公室内部争夺君位的斗争。春秋中叶,卫国的世族势力壮大,公室与卿大夫之间的矛盾开始激化。春秋晚期,卫国君位争夺与君卿斗争互相交织,内乱频仍。南氏乘机崛起,并在战国时夺取了政权。尽管春秋时期郑、宋、卫的政治各具特色,但其总的发展趋势是相同的,即经过公室与世族、世族之间的激烈斗争,列国最终均出现了“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的政治局面。  相似文献   
47.
随着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员工面临着自身职业生涯的国际化。来自工作与家庭的冲突成为企业和外派员工共同面对的难题,且已危及企业和员工个人的发展。文章分析了外派员工家庭难题及其产生的根源,探讨企业如何帮助外派员工解决家庭难题,提出了从制度和程序两个层面构建外派前、中、后三个阶段的组织支持策略,以期实现企业与员工双赢,员工职业成功与家庭幸福的和谐共融。  相似文献   
48.
基于我国开发区发展瓶颈现象和一个动态博弈模型,指出开发区类企业所具有的特殊的企业形态.该类企业在开发区初创阶段,以完成政府的效用为其义务.政府在开发区发展的各个阶段,其效用函数是不同的.当政府的期望效用基本完成之后,就应当逐渐退出其行政控制.由于政府的政绩诉求和权威惯性,其行政控制的退出往往比较迟缓.通过开发区类企业与政府的利益博弈,开发区类企业逐步完成其纯企业化的过程.这种博弈引发的交易成本可能使得开发区类企业的纯企业化过程时间过长,从而导致整个过程的非效率性.  相似文献   
49.
中国老人抚养问题不能只依靠家庭抚养,应逐渐转向社会抚养,即由家庭责任主体过渡到国家或社会责任主体。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起步虽晚但发展速度却很快等特点,采用社会学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认真的统计,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和分析,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0.
合伙律师事务所是一个复杂且特殊的组织,其管理水平超过对企业的管理水平,因此更需要创新管理,以真正实现现代化、国际化、规模化和品牌化。本文从比较我国合伙律师事务所管理模式的发展阶段着手,分析了不同阶段和不同管理模式的优缺点;继而提出构建杠铃管理的新模式,对合伙律师事务所进行有效管理,即重点抓好品牌管理和人本管理,结合贝克.麦肯思律师事务所的成功管理经验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