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0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29篇
管理学   18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9篇
人口学   85篇
丛书文集   207篇
理论方法论   62篇
综合类   1583篇
社会学   143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116篇
  2013年   163篇
  2012年   163篇
  2011年   155篇
  2010年   138篇
  2009年   134篇
  2008年   128篇
  2007年   207篇
  2006年   163篇
  2005年   143篇
  2004年   110篇
  2003年   99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从武汉大学女教职工关于婚姻生活的满意度、夫妻关系、家庭地位以及家务劳动等方面可以窥见到目前我国高校女教职工婚姻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2.
中国劳动力参与率方面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劳动力参与率方面仍存在的许多问题,如劳动力参与率水平总体较高,其中的女性人口劳动力参与率、青年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和老年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均尤为高。针对这种情况,可考虑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法定劳动年龄界限来解决。  相似文献   
23.
近年来高职高专学校女生人数大幅度增加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原因有主客观方面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原有的设施、专业和课程都难以适应,必须做出较大的调整和改进。  相似文献   
24.
《牡丹亭》在明清时期引起极大轰动,特别是受到了广大闺阁妇女的喜爱,从而风靡闺阁。受时代环境和性别因素的影响,明清时期女性对《牡丹亭》的接受带有卷入性理解的特点,她们以自身的心理期待和感情需求去理解剧中的人物,认同杜丽娘的行为,并以此观照自我的生存状态。在女性对《牡丹亭》的评点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和男性评点者不同的重情特点。  相似文献   
25.
以小说《棘心》为代表(包括散文集《绿天》和剧本《玫瑰与春》),女作家苏雪林创作于20年代的作品体现了五四运动前后女性知识分子的一种生存状态,辗转于新与旧、进步与保守、现代与传统之间,她们的身心常常处于悖离之中。  相似文献   
26.
论赵树理小说中婆媳关系的民间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婆媳关系是赵树理小说所涉及的女性解放问题中特别被关注的一个侧面。有关革命的、新政权的叙事话语使其小说具有了叙事的合法性 ;而他自觉的民间叙事立场又使其小说自溢出相悖于证“名”的叙事空间 ,呈现出真实的女性关系  相似文献   
27.
池莉的"人生三部曲"虽以男性为主要描写对象,但透过这些男性形象与对应的女性形象的关系可以看出,池莉自始至终都以女性意识来关照其作品中的人物:呼唤男子汉的女性意识增强了男性的角色意识;要求丈夫尊重、重视、认同的意识使男主人公更加清醒地认识现实、承担责任;女性主体意识的张扬使男人从男性中心幻觉中跌落,自觉地修炼自身、确立自己.  相似文献   
28.
嫘祖和黄道婆是中国古代的两位纺织英雄,她们先后成为先蚕和先棉之神被祭祀,但两者在祭祀时间、规模、范围、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不同的祀典造成了不同的影响。对先蚕的祭祀,是对男耕女织的基本经济模式的强化,促进了男女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的形成。对先棉的祀奉是一种民间行为,促进了祭祀文化区的经济的繁荣,并与女性地位的提高有着一定关联。事实说明,祭祀既与某种生产方式相联系,也与某种社会结构相关联。  相似文献   
29.
陈忠实的<白鹿原>是我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中不可多得的含义深刻的作品,它体现了作者对传统道德文化回归的深切渴望,但同时又流露出作者对传统道德伦理的矛盾心态.小说中田小蛾等女性形象的塑造正是这种矛盾心态的体现,作品一方面表现她们在伦理道德束缚之下的不幸命运,一方面又以传统的道德伦理为准绳来审视和评判她们,使她们成为回归传统、重塑道德的理所当然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30.
This article uses data from 50 qualitative interviews with female part‐time workers in low‐level jobs in Britain to illustrate their attitudes, orientations and aspirations towards paid work. The research reports two main findings. Firstly, even female part‐time workers at the bottom end of the occupational structure are not a homogeneous group of workers. Secondly, they are not all highly satisfied with their jobs.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many women (especially those in working‐class households) still do not have a genuine choice between ‘family work’ and ‘market work’. It concludes by presenting a theoretical model of orientations to wor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