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3篇
综合类   9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模糊语言理论为数字模糊语义翻译开辟了新的途径。《毛泽东诗词》以其雄浑磅礴的气魄及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著称,其特点之一就是擅用大量具有模糊性的词汇,尤其是数词,使语言更形象、生动。因此,研究毛泽东诗词的英译,必然要落实到其中数词的翻译研究,这对于毛泽东诗词语言魅力及文化内涵的传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对诗词中数字模糊语义翻译应以忠实原作为前提,遵循数字翻译原则,并根据数字的精确性和模糊性灵活地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进行原文信息的有效传递。  相似文献   
52.
模糊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数词是语言科学中的一个特殊领域,是表示数量或顺序的词类。精确的数字能传达清晰、确切的语义信息,但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尤其是在文学作品中,其语义由精确转变为模糊。本文着重分析了唐诗中数词的模糊性和修辞功能,并提出了一些模糊数字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53.
运用模糊理论的基本观点和语法分析方法探讨英语状语与补语的模糊界限问题,可以看出.英语状语和补语本身是两个外延相互交叉的模糊语法范畴,它们之间的模糊性通常发生在具有典型状语表现形式的强制性状语与不具备典型补语表现形式的补语之间。  相似文献   
54.
近年来,语言的模糊性研究越来越受学术界的重视。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尝试运用海德格尔的语言观深入剖析文学模糊存在的原因,指出模糊性是文学语言的基本属性,模糊性语言是人类认知局限和思维模糊的必然,也是艺术的需要,进而运用接受美学理论阐释文学模糊的审美机制和艺术。  相似文献   
55.
言语是一个动态的行为系统。当前都市流行语中的词汇语义模糊倾向是当代都市文化语境与青少年言语群体独特心理特征内外因相互映照的必然外显。这一现象宜琉忌堵。  相似文献   
56.
从《天净沙·秋思》的英译看文学翻译的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学翻译中普遍存在同一文本多种译文的现象。文章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不同英译本为例,从文学模糊性入手,阐明认知语境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从而说明文学翻译多样性现象的存在是客观必然的。  相似文献   
57.
模糊语言理论为数字模糊语义翻译开辟了新的途径。英汉数字在民间语言和文学作品中具有模糊语义,重在表义、言情、显势。本文从英汉数字模糊语义出发,对其翻译三原则和五种互译方法进行探讨,寄望于对模糊语言翻译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58.
论人力资源会计模糊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以模糊理论为指导,提出了人力资源会计模糊性概念,分析了人力资源会计模糊性产生的原因及人力资源会计属财务会计、人力资源产权属性为企业资产等传统误区,提出了治理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模糊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59.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一种基本属性,但语义的模糊性是相对而言的,它与精确性之间并不是不可逾越的,在一定条件下(如在组合中)二者可以相互转化。在详细描写的基础上,从语义角度对转化的深层次原因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60.
模糊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有不同的作用和表现形式。分析模糊在不同语体即日常会话、媒体、科技文体和文学中的表现,有助于更清晰地认识语言模糊的功能和特点,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