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9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32篇
民族学   15篇
人口学   110篇
丛书文集   43篇
理论方法论   28篇
综合类   687篇
社会学   28篇
统计学   28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61.
从构造演化分析入手,通过对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石油地质条件的分析,总结了油气分布特征,并对影响油气成藏及分布的主控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西北大陆架的油气分布在平面上具有分区性,石油主要富集在侏罗纪晚期形成的北东向狭长裂谷内,天然气主要分布在狭长裂谷之外的构造高地上。纵向上,油气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分布于中生界。同时,油和气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层性:天然气主要分布于三叠系和侏罗系储集层,而石油则主要分布于白垩系及以上地层。西北大陆架的油气富集主要受烃源岩、构造背景、大型三角洲沉积体系和区域盖层以及后期保存条件的控制。烃源岩的性质及分布决定了西北大陆架的富气贫油及油、气的平面分布特征;大型的三角洲沉积体系及优质的区域盖层为油气提供了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决定了油气富集的层位;紧邻洼陷分布的构造高地,发育多种类型的圈闭,成为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  相似文献   
62.
目前有关烃类流体相态的研究已较为成熟,能为油气田的高效开发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但研究成果大多忽略多孔介质对流体相态的影响。为此,在充分考虑流体与多孔介质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开展多孔介质内流体相态特征的研究十分必要。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超声波探测技术不受压力温度限制、不改变流体成分、检测成本低、对人体无害等优点逐渐得到重视,并在多孔介质内相态研究领域逐渐得到了应用。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简述了超声波的探测机理,重点综述了超声波探测在多孔介质内天然气水合物、凝析油气相态特征研究的应用进展,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63.
与常规钻井相比,气体钻井在提高机械钻速、发现和保护油气藏等方面优势明显,由于负压钻进时,地层流体极易进入井筒,地层产出的可燃气体和氧气混合后具有燃烧、爆炸的潜在危险,容易发生严重的灾害性事故,在气体钻井应用中往往需要充分预测和评估钻遇气层的危险程度并提前采取应对措施。结合气体钻井实际施工情况,简要介绍了气体钻井过程中井下燃爆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气体钻井过程中可燃气体发生燃爆的条件。并从混合可燃气体组成、温度、压力,以及惰性气体含量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了爆炸极限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据经验公式计算了某井气体钻井过程中可燃气体爆炸极限的变化情况,得出可燃气体下限值随井深增加略有减小,可燃气体上限值随井深增加明显增大的结论。结合该井实际施工情况,验证了计算的可靠性,可以看出氮气钻井过程中的氧含量安全范围很窄(2.43%4.20%)。  相似文献   
64.
对用CO2+O2作为助燃剂的燃料燃烧方式进行了实验研究,介绍了实验装置,实验的测点的布置及测量方法,根据实验数据分析了不同煤气流量,助燃剂的构成对燃烧室内部温度及出口温度,NO及CO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65.
里海沿岸五国为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在里海的法律地位和水域划分、油气勘探开采权、油气输出管道走向等三个问题上展开激烈的斗争,各国间利益冲突难以平衡。围绕里海能源之争,美俄之间的斗争也将进一步加剧。里海油气问题日益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个热点,中国与里海地区有关国家进行能源合作是互利、双赢之举。  相似文献   
66.
在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推导一个主权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条件下全球经济失衡的模型,从出口导向、浮动恐惧、国际美元储备和美元环流角度对全球经济失衡进行分析。把全球的国家分为储备货币国和非储备货币国。由于存在“浮动恐惧”,非储备货币国对储备货币国往往采用事实上的固定汇率制。非储备货币国如果希望通过出口导向战略来促进经济增长,则需要以非储备货币国国内信用创造或国际储备不断增长为条件。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后多次金融危机,越来越多的国家不再采用国内信用创造增长的方式而采用积累国际储备的方式来促进经济增长,这导致了非储备货币国的国际储备越来越多。同时,根据储备货币国家和非储备货币国家的对应关系,储备货币国的经常账户会产生逆差。非储备货币国家的国际储备又通过资本和金融账户流回到储备货币国,储备货币国产生了大量的对外负债。这种情况的持续导致了全球经济失衡。  相似文献   
67.
城乡移民与社会流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基于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和2002年流动人口调查数据,考查了当前中国社会的城乡移民规模、移民方式和特征,以及移民的社会流动.本文的结论是,中国的城乡人口流动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劳动力流动而非移民运动,来自乡村的流动人口在城市中遭遇了多种形式的社会排斥和社会隔绝,使他们很难在城市中定居下来,融入城市社会生活,从而完成移民过程.但另一方面,流动人口通过城乡移民过程还是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社会经济地位的改变--收入提高和职业地位上升只是由于社会隔绝壁桑的作用,农村移民所能获得的上升劝机会较少,上升流动的空间和渠道狭窄.  相似文献   
68.
The present study will examine energy consumption from two competing perspectives within environmental social science: political economy and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These frameworks will be evaluated with a fixed‐effects panel analysis of state‐level energy use between the years 1960 and 1990, based on data for 50 states plus Washington, DC, from the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s State Energy Data System. The results from the panel analysis show that the increase in total energy use between 1960 and 1990 depended on both increasing economic growth and urbanization, even after controlling for population size,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flation‐adjusted energy prices. The results challenge the claims of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theory and support a political economic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changes in energy use. In the conclusion, the study’s findings will be framed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early twenty‐first‐century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crises. In light of efforts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this study can also further advance the renewable energy debate by reminding us of the social drivers of energy use.  相似文献   
69.
Populism as a concept is elusive and has been connected to very different political movements. Generally, populism’s connotations are rather negative and the term is often used pejoratively in the academic field as well. However, Ernesto Laclau has approached populism by arguing that populist reason is a manifestation of political logic in which group identification – formed through various signifiers such as ‘the people’, which are articulated as part of an ‘equivalence chain’ – eventually establishes political agency as a totality. This paper uses Laclau’s articulation theory to analyse the public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populism in the Nordic countries of Sweden, Finland, Norway and Denmark. The analysis demonstrates that mainstream media frame populism rather negatively, although examples of the term’s positive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people’ are available, especially in the tabloid media. Thus, the positive identification behind the forming of populist movements clashes with the media discourse that prioritizes established journalistic views, practices and sources, making populism a ‘floating signifier’, that is, a concept that has several meanings which are contested in various public discourses. A general patter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populism in Northern European multi-party democracies can be discerned, thus identifying the central role of nationalist and nativist identifications in contingent populist articulations. However,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Nordic countries emphasize a context-driven approach.  相似文献   
70.
有关我国流动人口问题的理论再思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彭希哲 《南方人口》2001,16(1):10-15
本文对我国人口流动问题的成因、变动趋势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从理论上作了新的探讨,论证了农村经济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等社会经济宏观环境对人口流动的作用,提出了我国流动人口流动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分析了流动人口的权益保障问题。论文认为目前有关流动人口的政策和研究中存在重管理轻服务、重义务轻权益、重城市而轻农村的现象。应当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计划和发展规律,将人口流动作为一种有效地推动社会转变的工具而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