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93篇
  免费   364篇
  国内免费   59篇
管理学   362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113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80篇
丛书文集   480篇
理论方法论   267篇
综合类   3311篇
社会学   352篇
统计学   247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33篇
  2022年   189篇
  2021年   215篇
  2020年   222篇
  2019年   225篇
  2018年   172篇
  2017年   153篇
  2016年   211篇
  2015年   206篇
  2014年   376篇
  2013年   333篇
  2012年   298篇
  2011年   380篇
  2010年   234篇
  2009年   212篇
  2008年   222篇
  2007年   247篇
  2006年   253篇
  2005年   202篇
  2004年   173篇
  2003年   160篇
  2002年   146篇
  2001年   125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使国际传播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也使得民族国家的传播管制面临挑战,而把治理的理念引入国际传播领域,有助于探索在信息技术革命条件下国际传播管理的新途径。国际传播控制从管制到治理,实际是对国际传播秩序的改造和完善:从参与的主体看,承担维持国际传播秩序任务的既有政府组织,也有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私人企业、利益集团和社会运动团体等;从治理内容看,于侧重意识形态之外,又加入了保护民族文化、维护本国经济利益等新内容;从范围上说,它已不限于领土范围之内,而是积极参与国际传播领域的合作,以建立有利于完成国内传播控制目的的国际传播环境。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过程存在的问题中,公司治理结构运作失灵是阻碍国有企业深入改革的最大障碍。本文首先明确了当前认清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结构问题产生根源的必要性,然后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分析了国有企业治理结构问题产生的根源一一信息不对称、契约不完备、经营者选择机制不合理和股本结构不合理。  相似文献   
13.
在对已有公司治理理论评述的基础上,从人力资本产权特征和公司治理效率的贡献两个方面,论述说明人力资本产权所有者将成为公司治理的核心主体。提出谈判控制理论,以资本剥夺程度的强弱作为衡量谈判控制力大小的依据。对非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无论是谁侵蚀谁的利益都必须纳入“公司治理”范畴;应以两者是否在谈判控制的平等合约内建立作为判断是否侵权的标准;认为判断控制力大小的主要因素应该是专有性大小。提出分类治理的理念,得出对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的三点启示。  相似文献   
14.
资本主义公司进入第二阶段以后 ,出现了“经营者支配” ,我国国有控股公司中同样面临此类情况。如何完善我国国有控股公司的治理结构 ,市场主导型的英美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启示 ,如完善资本市场、改革银行体制、选拔经理人才以及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等  相似文献   
15.
对劳动力载体的保护是劳动和社会保障的指向之一。面对矿难对劳动者生存权的侵蚀,加强矿难治理的准备工作,就成了生命对社会的合理诉求。这其中对劳动者生存权的尊重,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6.
现代契约理论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主流经济学最前沿的研究领域,而公司治理结构问题近年来也已成为企业理论研究的主要对象,围绕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诠释,不同的契约理论分支有着不同的观点,本文对于完全契约和不完全契约的理论框架在关于公司治理结构这一问题上的差别和融合进行比较分析,同时也对不同契约理论有关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并给子了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17.
简略阐述了三种语义分析理论 -配价语法 ,格语法 ,论旨理论后 ,重点介绍了机器翻译系统所采用的语义模型  相似文献   
18.
犯罪行为引起的刑事法律关系是考察刑事诉讼主体问题的真正法理基础。国家与被告人作为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是刑事诉讼的当事人 ,被害人及其近亲属不是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故不是刑事诉讼当事人 ,只是发动、支持公法性诉讼的公民追诉人。审判权与公诉权的分立 ,本质上是国家将自身作为自己的对象 ,并在自己(裁判者 )与作为对象的自身 (当事人 )之间建立绝对区分 ,体现了作为公共权力的国家的自我反思节制。其他刑事诉讼主体均不是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按照意志关系或者是国家的代表、被告人和被害人的代理人或帮助人 ,或者是不从属于任何一方的诉讼主体。  相似文献   
19.
围绕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人们提出了许多方案。这些方案的实施对我国公司法上的小股东利益保护、公司治理及发起人股份转让限制制度提出了严峻挑战。我国公司法必须从建立系统的小股东利益保护法律制度、包括约束内部人控制和公司机关更迭衔接制度在内的公司治理制度和放宽发起人股份转让限制条件三个方面予以完善,才能应对挑战和保障国有股减持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0.
此文以绍兴县西蜀阜村为例,基于对大量翔实资料的实证分析,阐述和探讨了经济发达的农村社区在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村落社会结构分化的历史进程、决定因素和现实状况,探讨了阶层分化与农村社会经济变迁的关系,对深化沿海发达地区中心镇村现代化进程的认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