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60篇
  免费   106篇
  国内免费   30篇
管理学   6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64篇
人口学   18篇
丛书文集   745篇
理论方法论   164篇
综合类   4136篇
社会学   58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115篇
  2013年   131篇
  2012年   230篇
  2011年   307篇
  2010年   345篇
  2009年   496篇
  2008年   718篇
  2007年   1093篇
  2006年   811篇
  2005年   487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01.
在中原地区,一些回汉村庄结成数百年不渝、情同手足的友好关系,民间称之为"社亲".仁义、感恩、重诺、守信等传统美德是这种关系的道德基础,仪式化的情谊交流方式以及平等、宽容、相互尊重的文化理念是这种关系的保证.回汉村庄的这种情谊扎根在传统社会文化的土壤中,具有不可忽略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2.
试论青海民族文化的"和谐"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思想是青海民族文化的共同特征.我们应该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吸取其积极成分,并与先进文化相融合,形成合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文化、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03.
在现代化进程中,民族传统文化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发生了三种类型的嬗变,这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其结果是使民族文化适应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发生嬗变后的民族文化不同于和谐民族文化。现代化进程中民族文化的嬗变,可以说是一个被动的适应过程;构建和谐民族文化,可以说是一个主动的追求过程,它以发生嬗变的民族文化为基础,积极倡导民族和谐的价值取向,为构建和谐民族以及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04.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高校综合实力,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利于培养合格人才.高等院校作为国家与社会人才培育的摇篮,其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有针对性地打造具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就应当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并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实现理性回归,其中,尤其要注重校园文化的内在特征,并适当借鉴西方校园文化的自主性、综合性、非科层化等现代教育理念,以构建健康、文明、丰富多彩并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中国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05.
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核心是提高学生的校园文化自觉性程度。以学生主体校园文化自觉为研究对象,从理论上构建校园文化自觉的循环模型;从校园文化定位、校园文化传播、校园文化知觉、校园文化自省四阶段,对安徽农业大学学生的校园文化自觉程度进行问卷调查;探究学生在校园文化自觉方面的问题、培养和提升校园文化自觉方面的不足之处;从建立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加强校园文化的传播、培养学校归属感和主人公意识、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呼吁教师群体的积极参与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6.
“互联网+”时代高校传统教育与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在“互联网+”和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必须要把握变革机遇、重塑管理理念观念、树立互联网思维,准确理解“互联网+”校园的理念和内涵,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应用并深度融入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中,以构建智能化、智慧型校园为切入点,推进高校信息化校园建设,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转型升级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107.
劳动关系作为最基本、最重要、最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一,与劳动者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也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党和政府始终高度关注维护和促进劳动关系的稳定和谐发展。在经济“新常态”下,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不仅需要在政府部门、工会、劳动者、用人单位积极参与下协商协调,更需要社会组织的协同参与,将劳动关系传统的三方协商关系演进为社会组织协同参与的四方关系,更好地为实现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08.
作为自源文字的汉字保留并发展了起源时所具有的一些属性,如宗教、美学和符号属性,汉字直接与人和大自然构成浑然天成的互文空间,彰显并巩固了华夏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人天和谐精神.  相似文献   
109.
"和合文化",即和谐、融合之文化,是"和谐世界"理念的思想渊源。传播"和合文化",使世界了解中国何以提出"和谐世界"主张,消解国际社会许多人对中国快速发展产生的种种不安。倡言"和谐世界",契合不同文化内涵的"和谐"理念,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掘人类文明宝库中共有的文化资源。文化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为"和合文化"传播提供了现实的文化语境,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为"和合文化"传播赢得了民族文化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10.
老子和孔子是我国古代阐道、弘道、体道的最伟大思想家.尽管他们的"道"有着互不相同的内涵和特点,但却始终贯穿着"和谐"意蕴;尽管他们的理想之道及体"道"之途互有差异,但他们都从"天下无道"的社会现实出发,致力于实现天、地、人和谐相处的"有道"社会.这对于我们今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如运用孔老道论促进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运用孔老关于天道、地道、人道相互和谐统一思想促进社会主义荣辱观、道德观建设,运用孔老之道协调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共进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