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21篇
  免费   336篇
  国内免费   73篇
管理学   397篇
民族学   54篇
人才学   3篇
人口学   69篇
丛书文集   866篇
理论方法论   312篇
综合类   6176篇
社会学   283篇
统计学   270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93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133篇
  2017年   130篇
  2016年   184篇
  2015年   229篇
  2014年   516篇
  2013年   490篇
  2012年   650篇
  2011年   726篇
  2010年   564篇
  2009年   549篇
  2008年   554篇
  2007年   661篇
  2006年   584篇
  2005年   503篇
  2004年   370篇
  2003年   412篇
  2002年   272篇
  2001年   258篇
  2000年   134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41.
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动力机制可分为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两个部分,外部动力主要为消费拉动力、市场导向力、政府引导力,内部动力主要为企业利益向心力、融合要素渗透力、技术创新推动力。在上述动力影响下,企业层面,以单双向视角,构建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制造化、两类企业协同化的融合模式;集群层面,以内外视角,构建点对点、点对群、群对群的融合模式;区域层面,以区域协同视角,构建区域产业联盟的融合模式。基于此,从政府层面、市场层面和企业层面三个方面,提出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42.
智能化是强国战略的必备基础,也是企业转型升级的方向。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技术蓬勃兴起,全球石油公司不断通过数字化转型以提高核心竞争力。智能化油气开发生产具有全面感知、自动操控、趋势预测、优化决策的特征。目前,我国油气开发生产数字化转型面临四个困境:各油气田硬件基础设施参差不齐、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处于较低水平、传统的油气开发生产模式不适应智能化条件、智能化油气田建设运行尚无统一标准可供借鉴。智能化油气田开发生产组织新模式应以业务协作共享、一体化智能协同为主要特色,积极实现操作巡检维护、开发生产管理、协同研究、经营管理与决策的一体化智能运营。  相似文献   
143.
数字技术当前深度参与文化产业的内容生产,对创作群体、生产活动、传播形式和消费语境等多方面皆产生重大影响,形成了全新的数字文化产业生态。然而,有些数字文化产品过于强调技术而忽视文化的特殊性,导致出现内容生产粗糙随意、价值判断标准矮化、意识形态风险增加等问题,不能稳定地输出品位高、社会效益佳的文化产品,未来发展面临挑战。对此,数字文化产业的内容生产需要打破“注意力经济”的单一模式、改良人工智能算法的激励与推荐机制、探索文化生产评价标准的自我更新,从而推动新时代数字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4.
数字经济与国家文化新基建的发展驱动了以数字文化体验为代表的文化消费新范式,因而产生了革新文化消费渠道和场景、创新智能文化装备制造、打通异构文化数据资源库、完善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等亟待解决的产业发展新需求。文化产业数字化内生生长要求立足产业内部视角,打造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文化智能装备制造、文化创作开发、文化数字化治理、文化创客协同等五大引擎。文化产业的外生协同需在文化消费营销创新、文化大数据平台建设和产业融合发展等多点发力,要开展跨界、跨学科、跨组织的循环互动,构建文化产业数字化内外双循环驱动的创新机制,灵活应对数字化时代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145.
虚拟集聚是数字经济的产业组织形态,是数字经济下资源重新配置的方式,已经渗入人们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从集聚效应、新动能、新认识、新增长点等维度剖析虚拟集聚的现实基础,研究虚拟集聚对制造业的冲击及其在数字经济下的新应用。研究认为,网络空间的虚拟集聚是以“网”为基础、以“台”为依托、以“云”为支撑、以“端”为条件,虚拟集聚是集聚在数字经济下的演进,是在网络空间的集聚,具有智能物流、交易费用、空间范围、信息匹配、知识溢出、弱化黑洞、资源配置等集聚效应; 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与中国制造强国梦形成历史性交汇,促使虚拟集聚应运而生,并且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新动能,能够显著促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带动传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培育出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中国制造迈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顶端; 虚拟集聚下制造业的关键核心是互联,在应用中需要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相辅相成,需要技术的支撑,表现为高度自动化、高度信息化和高度网络化,横向集成、纵向集成与端到端的集成,虚拟集聚的生产要素和生产力都是在虚拟空间体现,将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调、智能化变革;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虚拟集聚成为新经济增长点,国际供应链中的虚拟集聚显著增长,跨境电商兴起,外贸行业快速数字化发展,教育行业、学术会议借助网络和软件线上进行,线上办公、云端会展快速流行,网络与快递业、餐饮与外卖业、短视频与直播经济、云医疗与大健康迅猛发展,数字阅读、文娱产业线上流行成为新的生活方式,元宇宙的虚拟世界也将推动科技发展带来经济新增长点。  相似文献   
146.
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和种群关系理论,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市公司划分为不同生态位 企业种群。 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从资源基础、企业家精神、技术创新、激励水平和环境动态性 5 个维度出发,探究不同生态位新能源汽车企业种群商业模式创新的联动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低生态位 企业种群存在“技术创新-激励水平”“技术创新-环境动态性”两种高水平商业模式创新联动机制;中生 态位企业种群主要通过内部资源基础和企业家精神驱动来实现商业模式创新发展;高生态位企业种群存 在“企业家精神-环境动态性”“企业家精神”“激励水平-环境动态性”三种商业模式要素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147.
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日益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题中之义。在充分梳理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文献的基础上,将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解构为结构高质量、效益高质量、规模高质量、品牌高质量4 个部分, 进而构建了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该指标体系对中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进行总体、分 类、分区测算,发现中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呈现总体上升、品牌迟滞、区域失调的态势。研究发现:中国服 务业可以通过结构优化、品牌再造、融合发展、协调共进四个路径来实现更优的高质量发展。本文的研究 是建构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指标评价的有益尝试,对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48.
本文研究MoS_4~(2-)在钢铁表面发生配位化学反应所形成的具有装饰效果的多种彩色Mo-S-Fe表面簇合物膜。FI-IR、F-IR、FT-Raman、XPS和AES分析表明,簇合物膜由Fe、Mo、S、O元素组成,在膜表面铁以Fe(Ⅲ)、钼以Mo(Ⅵ)状态存在,而在膜内层以Fe(Ⅱ)、Mo(Ⅳ)和Mo(Ⅵ)共存,S和O都呈-2介,膜表面含少量 4、 6价硫。从AES深度分布曲线的组成恒定区求得了各组元素的相对原子百分浓度和膜层厚度,反应时间越长,膜越厚,膜为多分层子结构。加热后膜层所含元素种类及价态不变,但其元素分布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149.
This paper models the sustainability of firmabnormal profitability and uses theeffectiveness of corporate managementcapabilities as a test to examine its impact onthe sustainability of firm abnormalprofitability. The role of industry competitionas a moderator between the effectiveness ofcorporate management capabilities and thesustainability of firm abnormal profitabilityis also examined. Consistent with the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we found thatthe effectiveness of corporate managementcapabilities positively influence thesustainability of firm abnormal profitability.This implies that corporate managementcapabilities are important contributors to theentire bundle of firm-specific resources andcapabilities which enable some firms togenerat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that aresustainable. The effectiveness of corporatemanagement capabilities has a larger influenceon the sustainability of firm abnormalprofitability for firms in lowly competitive ormonopolistic industries than firms in highlycompetitive industries. The findings supportthe notion that not only do firm capabilitiesyield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andabnormal profitability, but also industrycompetition reinforces the impact of firmcapabilities in yielding sustainable abnormalprofitability.  相似文献   
150.
The Evolution of Knowledge and the Dynamics of an Industry Network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paper moves a step forward in the direction of establishing a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knowledge bases and the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organizational forms in innovative activities in a science-intensive industry. The paper has an explicit focus on the dynamics of the network of collaborative agreements in R&D in the pharma/biotech industry after the “molecular biology revolution”. Using a comprehensive dataset, built by the authors integrating several sources in the industry, the dynamics of the network over time is extensively analyzed. With regards to network structure, it is found that, while the size of the network increases over time due to net flows of entry, its topological properties remain relatively unchanged. The evolution of the network has occurred without relevant deformations in the core-periphery profile. With regards to age-dependent propensity to collaborate, the paper finds that the extent of inter-generational collaboration is much more significant than intra-generational collaboration. In addition, the propensity of firms of a given generation to enter into collaboration with firms of a different generation increases with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two, while the total number of intra-generational collaborations decreases over time and, moreover, tends to decrease for most recent generations. In the paper a unitary and coherent explanation of the evidence is developed, coming to reveal the existence of a striking isomorphism between 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the dynamics of knowledge and of the evolution of network structure.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