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孙明君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7(3)
庾信后期的政治抉择表现出明显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在政治情感方面,既有因为离开故国而痛不欲生的哭诉,同时又主动向北朝统治者示好,为北朝统治者歌功颂德;在处世态度方面,既想隐遁不仕以保全节操,又主动要求做官,长期摇摆于出仕与隐遁之间。庾信后期政治生命中的这种矛盾性和复杂性导源于他的士族人生观。通过个人的努力,建立功名、耀祖光宗是庾信一生不变的追求。庾信矛盾的人生观不是一种个别现象,它集中体现了六朝士族阶层在政治道德领域重家轻国的共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祁福雪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75-77
杜甫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今存一千四百余首。仅漂泊西南十一年间所创作的诗篇即占其作品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其西南诗不仅数量多,而且所表现出的深邃思想内涵和炉火纯青的艺术技巧,为我们展现了一位老而弥坚、不断追求的“诗圣”形象。杜甫以沉郁的客寓意识,飘零落拓之感,寄托了乡国君民之思,体现了其思乡诗“史性思维”与“诗性思维”的融合统一,实现了对传统思乡诗的超越。 相似文献
13.
试论六朝诗歌中的柳意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入云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3):55-58
分别从《诗经》、民俗、谐音、柳的普遍种植及其独特表现性等五个角度对柳意象在六朝形成的原因进行初步的探讨, 并从别离、相思、乡思、时间意识等方面对六朝诗歌中的柳意象进行一些审视, 简述了六朝柳意象对唐朝诗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余一鳌是清代词人之一,一生体弱多病,淡于名利,感一生命途多舛,每发为词章。词的内容大为羁旅行驿之劳顿,天涯倦客之思乡,而且多表达身世愁怨之情。就其词创作特点看,受常州词派影响较大,在技法上常活用前人诗词句,尤其化用李清照词句较多。因一生苦难重重,晚年于佛道思想中求解脱。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20年代,中国新文学流派纷呈,在鲁迅的带动下,“乡土文学”兴起,不同地区的作家用不同的文笔表现不同的社会风俗。本文从主题方面论述了“乡土小说”对我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17.
李仁生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5):117-120
周必大虽然是南宋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但他一生著述颇丰,诗、词、文各方面皆有建树,在其六百多首诗歌创作中,相当数量是描写故乡风物的,体现了周必大长年在外为官,但时刻眷恋着故乡山水风物的游子深情。 相似文献
18.
基于电影《城南旧事》和小说《城南旧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析老北京影像。老北京的人情味和空院子、老巷子、旧房子、小园子等文化元素都是1920年代帝都北京的真实记录。林海音的怀乡文学以“女性”主义的视角书写,从儿童的眼睛观察成人世界,打开了一扇“真实”世界的窗口。《城南旧事》小中见大,书写“大时代”的“小人物”返乡故事,折射了中国大陆巨变时代的政治风云。作者以自身人生时空变迁对北京古城进行想象性的文学描摹和文化景观的地理投射,影视叙述文本被重构为一个遥远的可望不可即的“乡土梦”。 相似文献
19.
陈友康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7(1):89-93
这是三篇各自独立的短文,第一篇对李泽厚关于苏轼人生思想的一些观点提出不同看法;第二篇讨论古代文本中的思乡主题,指出诗中的家乡是一中彼岸性存在;第三篇谈南宋文学对享乐主义文化的批判。均从文本解读出发,切入点小,但关涉的问题颇大。后两题为古代文学研究中首次拈出,尤可注意。 相似文献
20.
向定恩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2(2):161-167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谈到乡愁问题,指出地区发展要“留住乡愁”。从哲学角度看,从传统乡愁到现代乡愁,再到留住乡愁的变化隐喻着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现代乡愁不仅包含着传统乡愁所体现的对故乡环境和文化的怀念,也蕴含着对盲目追求现代化的担忧和反思。从现实角度看,乡愁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人们重返精神家园的路标和灯塔,也是一个地区发展状况的晴雨表和温度计。乡村振兴不仅是物质的振兴,也是文化的振兴。一方面,物质和文化的振兴为“留住乡愁”创造条件;另一方面,“留住乡愁”也要求物质和精神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