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4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6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79篇
理论方法论   18篇
综合类   519篇
社会学   23篇
统计学   6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19 毫秒
91.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谈论了他的治国理想。这些理想的实现既有理论上的支撑,又有具体的实施办法。在理论上,柏拉图以理式作为真的基础,以正义作为善的基本要义。在实践上,他认为人们应从小接受教育,作一个正义的人,培养良好的品性,高贵的灵魂。如果每个人都如此,城邦才能实现长治久安。人不实行正义,在灵魂转世之后,必受神的惩罚,神是保障正义得以行使的外在手段,同时神也是本源,它没有具体的形象。在柏拉图的意义上,理想国可以实现,本体可以到达。  相似文献   
92.
美国文学作品中的印第安人具有一定的模式特征:愚昧、凶残和难以逃脱的厄运。杰克.伦敦在短篇小说《强者的力量》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印第安形象,他们的姓名奇特、相貌丑陋、行为粗野,长期处于落后和边缘化的状态,部落之间的纷争和内部的争斗导致了他们必然灭亡的悲剧命运。印第安人模式化形象的塑造和悲惨的结局是殖民主义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形象符合霸权文化和白人殖民者的双重要求,虚假的印第安形象使殖民主义者的掠夺和杀戮合法化。  相似文献   
93.
我国对纪实摄影本体论和真实性的研究,很少从符号学分析入手,忽略了符号学语境下所潜藏着的价值。依据符号的直觉性、二重性、情感性和主观性,对纪实摄影视觉图像符号的真实性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94.
在异国形象建构中往往存在两种不同的倾向,即意识形态和乌托邦。以形象研究的基本方法论为基础,通过对异国形象构建过程中常见的意识形态和乌托邦倾向进行本质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意识形态式的形象和乌托邦式的形象本身就只是一种社会想像,是一种关于他者的文化表述。其只是反映了形象建构者的文化心理,而这种文化心理归根到底还是形成于利己主义的基础之上的。在中西交往过程中,西方人塑造了大量意识形态和乌托邦式的中国形象,通过对西方构建的中国形象以及构建过程背后的心态进行剖析,我们也可以发现和论证这两种倾向的文化利己主义特点。  相似文献   
95.
《边城》在翠翠和傩送的爱情过程中营构出鱼、雨、声音、虎耳草等性意象,把爱情中的生理因素诗意地烘托出来。这是对中国叙事文学的一种贡献。  相似文献   
96.
美国动画片《功夫熊猫》体现了西方人在世界多极化发展的形势下对中国的一次新的认识,影片运用了大量的中国意象,但面对众多熟悉的中国特色文化,中国观众却产生了陌生感。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现代商业需要、中国观众对自身传统文化的粗浅认识、美国文化的大熔炉性质,这种文化同化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作出的有益且比较成功的尝试。  相似文献   
97.
受齐鲁地域文化影响,王统照善于从道德视角观察和描摹人物。兼具传统与现代文化修养的王统照在小说创作中摆脱了意识形态束缚,塑造了众多性格丰满的乡绅人物形象。按照时间序列,乡绅分为旧乡绅和新乡绅,王统照对两类形象都有所描摹,并以理解之同情写出了他们在时代变迁中的生活,特别是道德生活和心路历程。王统照的乡绅系列小说创造了一种不同于主流的“反启蒙”叙事,具有以小窥大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98.
99.
帝王形象在20世纪90年代的历史散文中得到了别样的书写,散文文体的碎片化与抒情性决定了其对帝王书写选择的是与自我感受最为对接的性格侧面,最大限度地张扬自我情感及价值判断,因而帝王形象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单向度的情感抒发、善恶观的重新思考和对其权力异化的反思,这构成了当时历史文学书写的新维度。  相似文献   
100.
徐雅宁 《唐都学刊》2011,27(6):71-74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涉及电影、文化、性别等多个领域不同流派的理论和实践创造,试图颠覆传统的以男权话语为中心的电影语言,建立起女性电影独特的叙事话语。姜文电影多以强硬男性主人公为中心,其作品中女性形象只是男性世界的陪衬,是男权文化的反映。对姜文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剖析,探讨其如何被简化为一个符号或景观而存在于男权世界的阴影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