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7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10篇
管理学   37篇
民族学   12篇
人口学   12篇
丛书文集   307篇
理论方法论   104篇
综合类   1266篇
社会学   165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118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147篇
  2010年   134篇
  2009年   127篇
  2008年   130篇
  2007年   134篇
  2006年   133篇
  2005年   126篇
  2004年   125篇
  2003年   111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1 毫秒
91.
论高等学校完美师生关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学校完美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从而表现出和谐、个性、自由、超越等特征的师生关系。完美的师生关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陶冶学生的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生活方向,促进完美人格的形成。目前,高等学校存在师生关系日趋淡漠,学生没有敬畏感,教师没有神圣感等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科学知识、崇高的道德境界和高尚的情操,以此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完美的师生关系最重要的特征是和谐,是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建立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使每个学生置身其中都能感到轻松和自然。  相似文献   
92.
中西方学者对宪政概念的阐释都呈现出多重视角.所不同的是,西方学者对完政概念的研究往往从单一维度进行,小切口而深分析,有大量可资借鉴的元素;中国学者之宪政概念往往是一个整合性概念,多维度但欠深入,有必要予以反思和整合,进而重建.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基础,以民主为基石要件,以法治为制度框架,以控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为核心主线,以有限政府为基本精神,以人权为终极目标,以程序为实现方式的政治形态和政治过程.  相似文献   
93.
“新帝国主义论”被认为是美国现今的国家政策。该理论主要包括“失败国家”论、“先发制人”论、“主权有限”论、“自由民主”论以及“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万能”论等论调。  相似文献   
94.
公共预算是政府的血液和民主政治的核心,随着公众预算民主意识的觉醒.肩负公众受托责任的人大如何确保行政预算向公众负责是我国当前预算民主治理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以回应纳税人预算民主诉求为起源的发达国家议会预算监督经过多年的发展已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树立了典范,把民主责任作为制度设计的起点、在完政层面进行预算权的民主化配置和操作层面控制技术及辅助资源的提升是其主要特征。以发达国家预算监督制度折射出的民主责任逻辑反观我国目前的实践,理念的更新、预算权的均衡化配置、中期财政预算控制的加强、多元监督合力的发挥等制度要素对于增强人大预算监督责任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95.
《联邦党人文集》作为自由共和主义的传承之作,对古典共和主义理念做了几个方面的颠覆,即由直接民主、“忘我”的美德观置换为间接民主、“勿忘我”的美德观。在法律系统上也完成了由大陆法系向普通法系的转换。并由此在共和主义理念中增加了宪政品质。  相似文献   
96.
面对一个民主传统薄弱的超大规模社会,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跨越多重障碍,化解多重困境。60多年来,新中国在民主的价值理念、制度建设、实现形式和公民权利保障方面均取得了斐然的历史性成就,初步形成了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中国式民主模式。大国民主建设的中国经验集中体现为:执政党和国家一直试图找到一种比较安全的民主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对现行政治体制的冲击最小,并且能够顺应民主化的历史潮流和基本满足民众的政治参与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通过民主制度建设来化解各种社会治理危机。通过优化政府治理来实现中国政治的有效性,在发展渐进民主中增进中国政治的合法性,寻求治理与民主的有效均衡是中国经验的核心要素。而继续坚持增量推进、稳妥发展民主政治的既定方针,在重点领域取得质的突破,激活中国式民主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动力系统,实现民主诸领域的均衡与健康发展,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下一阶段的重大使命。  相似文献   
97.
电子民主是网络时代实现民主的一种新形式,它超越传统民主,克服了传统民主导致的日益增大的民主赤字和严重的政治脱离的弊端。电子民主在中国的勃兴给我国人大制度带来挑战。国家应当通过电子民主的制度化以增强人大代表与选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电子民主强化人大立法的信息交流与协商;通过电子民主充分发挥人大监督的职能。  相似文献   
98.
人类自身处境及其对自身认识的不断变化改变着人们思考政治哲学问题的视角,政治生活始终面对着人自身的问题。在存在主义政治哲学看来,人自身的欠缺以及对身份平等的追求构成了理解政治问题的基点。这就要求政治生活的不仅要能够化解人与人之间各种可能的冲突,而且要能够构建自由并不断的拓展人们的真实的自由。合法的、良好的政治生活离不开民主。民主是政治生活的必要选择。  相似文献   
99.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民主观 ,即邓小平对中国应该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民主、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总的看法。邓小平社会主义民主观的理论特色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 )鲜明的时代背景和中国国情特色 ;(二 )独创性的辩证思想特色 ;(三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核心  相似文献   
100.
科学评价人性的基本前提 ,是正确认识人性和确立科学的人性评价尺度。评价人性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实事求是原则 ,全面性原则 ,一般和具体相结合原则 ,综合性原则。科学的人性评价是民主、法制和道德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之一 ,对科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