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28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206篇
社会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1.
张根宏 《云梦学刊》2002,23(4):76-77
个性是电视栏目的生命,栏目定位与栏目个性化的形成有着紧密联系。栏目定位可以从文化层面、受众群体、社会专业化分工及栏目地方特色等方面着眼进行。  相似文献   
82.
新感觉派笔下人物的精神特征可以概括为“无家可归的感觉”:不仅现实中没有家,更主要的是精神上无所皈依,在其后面有中外政治、哲学和文化等方面的背景,但更主要的是新感觉本质的个体性。  相似文献   
83.
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发展之初的儿童观呈现为“儿童本位”的特点。从20 世纪30 年代开始, 以成人为中心的“儿童教育观”成为主流并一直持续到新时期。在处于文化转型期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 “儿童教育观”中以成人为中心的一元价值观逐渐消解, 儿童作为个体生命现象, 其主体地位开始回归。本文在考察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儿童观的理论发展的基础上, 提出在成人与儿童的两极世界中, 一种双主体规律的实现将是建立新型的当代儿童文学儿童观的途径  相似文献   
84.
艺术体验是一种主动、自觉的生命体验,它是一种创造,而不是各自分离的心理要素的堆积.它具有一、个体性和不可替代性;二、假定性与虚拟性;三、双向建构性;四、流动深化性等特点,是一个不断深化永无止境的过程.  相似文献   
85.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发展繁荣的代表 ,莎士比亚之所以在戏剧艺术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其艺术形象的个性刻画是极为重要的原因之一。本文认为 ,哈姆雷特的艺术性格具有丰富性与复杂性。它交融着人类涵蕴丰富的历史、文化、社会及其审美心理的幽咽颤栗的诗性。而这一艺术性格所具有的真正的艺术生命、深刻的文化蕴涵和永久的艺术魅力 ,又同这一艺术典型在个性特征与普遍意蕴、内在冲突与心灵矛盾等方面的融汇统一及其艺术化的呈现和表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6.
本世纪中国文论走过了自由争鸣、归属政治和自我觉醒三个时期 ,形成了关切审美价值和强调社会目的两个理论观念。新时期文论继承了传统 ,尤其是关切审美价值的文论传统 ,不断地实现着处境的自觉 ,即自觉地选择着自身在整个社会文化中的位置 ;个性自觉 ,即积极面对传统 ,形成自己的特色 ;意义自觉 ,即认识到了文论的价值在于揭示和拓展文学的隐喻性内涵 ,在于建构自身 ,因而就会承认并促进多元局面的形成和繁荣。新时期文论的这三个自觉 ,并非是孤立的现象 ,而是 8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思想解放的结果 ,是在人充分认识到了人的独立存在本性的基础之上建构起来的  相似文献   
87.
鲁迅在日本时期的文言论文中提出了自己的救亡主张,在"人类之能"、"神思"、"精神"、"意力"、"心声"、"内曜"、"白心"、"进化"等概念系统中,系统地表达了以"立人"为动机的"个人"观念,其"个人"以超越性"精神"为内涵,以落实于生命力的"意力"为根基,这一"个人"观念有着进化论与德国主观主义哲学的显著影响,同时又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内在制约,使其"个人"想象是本然自足的。鲁迅将中国现代转型的问题意识深刻地推进到文明基础的"自我"——"个人"层面,形成一个深度视点,但是,本然自足的"个人"想象缺少超越性、普遍性的理性背景,不仅制约了其对西方资源背后理性主义传统的发现,也使其"立人"到"兴国"的设计存在难以解决的潜在问题。  相似文献   
88.
张永葳 《南都学坛》2011,31(3):39-42
搜奇志异是古代小说的一个特征,从文言的志怪志人小说到白话的通俗演义,无不追求"奇"的效果。明末清初,通俗小说"奇"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从原本追求"怪奇"之事到推崇"平奇"之事,继而从追求"事奇"转而崇尚"文奇",由肯定"文奇"进而称赞作者"人奇"。在以往对小说尚奇理论的研究中,人们多只注意"事奇"层面由"怪奇"到"平奇"的审美转变,而对于"文奇"和"人奇"则较少关注,实际上,"事奇"、"文奇"和"人奇"是明末清初通俗小说尚奇理论中不可分割的三个逻辑层面,彼此之间具有内在联系,且都受到晚明文坛崇真尚奇的文论思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89.
英美文学教学与审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建辉 《云梦学刊》2006,27(3):145-148
文学教育是一项涉及到民族文化素质的十分重大的文化工程,无论从现实还是从历史来看,英美文学教学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英美文学教学首先需要更新文学观念,其次是要在教学中选择好文学文本,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并进而通过审美教育,提升本民族国民的素质。  相似文献   
90.
从“存在主义”到“先锋小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文学接受角度看中国当代文学对西方文化思潮的接受,会发现经历过“文革”硝烟、思想稍稍解放的中国人和感受过“二战”炮火、被现代科技文明“异化”的西方人,对现代社会的“个人性”焦虑感同身受。从“存在”到“先锋”,反映出的是中国先锋小说家对现代性危机的感悟,代表了一代文学青年在东西方文化交融语境中的艰难思考和审美态度。由于存在主义的影响和渗透,中国的先锋小说带有明显的存在主义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