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1篇
人口学   8篇
丛书文集   24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79篇
社会学   29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41.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是通过公司治理机制来实现的。文章简要地概述了股权结构的涵义与分类,从理论上分析了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作用的机制,并且从股权构成成分这一层面分析了股权结构对我国上市公司绩效具体的影响,提出了优化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进而提高公司绩效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42.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通过否定和歪曲中国近现代史、贬损历史人物形象,进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致使部分大学生失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严峻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认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主要表现与危害,分析其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的原因,进而通过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占领微传播渠道传播正确的历史知识等措施,消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43.
西方福利国家:全球化下的问题与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丽华 《学术探索》2006,21(4):6-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及其影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对于福利国家而言,全球化因其凸显市场的力量、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不可避免的对福利国家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全球化究竟在何种程度、以怎样的方式给西方福利国家带来了哪些新的问题与挑战。  相似文献   
44.
文章分析了我国加入WTO后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正负面影响,提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筑牢固的思想道德防线,加强党员干部自身修养和教育并完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45.
外戚专权是君主专制集权政治体制下经常发生的现象。西夏外戚专权局面的形成,除了一般王朝所共有的条件之外,还与党项的社会发展以及西夏专制集权制度不甚完善有关。没藏、梁、任三大家族相继利用他们攫取的权力,为了他们所代表的小集团的利益而为所欲为,严重损害了西夏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不仅给西夏社会历史发展造成消极影响,还使西夏与宋、辽、金诸政权的关系变得更加错综复杂。  相似文献   
46.
贵族附庸关系是近代法国社会上层的一种人际关系网,起着较大的政治作用,关系到家族成员的官职晋升、财产增加和社会地位的提高等。它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法国封建等级制度,促使资产阶级贵族化,从而限制了工业企业的发展,阻碍了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47.
宗教和语言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宗教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因素,既深受语言的影响,又对语言的历史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与渗透。本文就西方宗教文化对英语的影响和渗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8.
日本近代“私小说”中的忏悔与佛教忏悔不同,它基本上是西方基督教体系内的,但“私小说”很快又扬弃了纯宗教性的忏悔,转向了伦理的、道德的告白。基督教和卢梭《忏悔录》构成了日本近代“私小说”中忏悔主题的两个影响源,二者在日本传统文化的接受和变异下,促生了“私小说”独特的忏悔主题。  相似文献   
49.
汝企和 《齐鲁学刊》2007,633(4):42-46
与两汉时期相比,魏晋时期的相人术至少有五点重要发展,而且从各个方面对社会产生深刻影响。当时的社会状况、学术思潮、社会风尚、宗教等都对相人术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从中可观察出我国古代术数文化发展史的两大特点。  相似文献   
50.
This paper assesses the relative influence of organizational vs. class power in affecting the timing and the shape of the British welfare reforms of 1908–1911. Rather than viewing these reforms as either the outcome of the direct pressure of business or as an internal response from a newly bureaucratized state to solve social problems, this analysis finds more evidence for a perspective that emphasizes the more indirect, more mediated class biases inherent in the British state as setting the context within which action on welfare reform occurred. Specifically, I argue that state managers used their newly developed organizational capacity to shape the Liberal reforms according to their own purposes but these purposes were limited by several class-based factors. The historical conclusions point to a synthesis of the relative autonomy approaches to the capitalist state advanced in the neo-Marxist work of Poulantzas, Offe, and Block.An earlier version of this paper was presented at the 1988 meetings of the Eastern Sociological Society in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