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1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1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6篇
人口学   8篇
丛书文集   129篇
理论方法论   25篇
综合类   587篇
社会学   8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试析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与股票市场联姻面临的困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国家制度和法律框架之外,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与股票市场的联姻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要充分发挥股票市场的筹资和转制等多项功能,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必须在制度和法律框架内与股票市场进行实质性联姻.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实质性联姻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与股票市场的联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52.
杨厚均 《云梦学刊》2003,24(2):72-74
周立波50、60年代的农村题材的小说体现了三种文化形态———民间文化形态、官方主流文化形态、知识分子精英文化形态———的合流与牴牾,它们的合力与张力使周的小说具有开放性,同时也带来一定的裂隙,周的小说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知识分子在文化选择上的矛盾与游移。  相似文献   
53.
刘寒刚 《学术界》2001,(4):205-210
辩证法理论在今天面临着它作为一门理论科学所赖以存在的独立性和合理性问题的挑战.本文在考察辩证法史的基础上,认为辩证法所要探讨的"矛盾"问题应当是有其特定的所指,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应当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思维和存在、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三个方面的关系问题是主客体关系问题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问题正日益成为辩证法所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共产主义实践的方向就是要辨证地解决上述三大矛盾.  相似文献   
54.
矛盾规律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全面的观点”是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中各种重大关系的根本要求,“两点论和重点论有机统一的观点”是我们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中各种复杂矛盾的科学方法论,“内外矛盾辩证论”是经济建设中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关系的法宝,“矛盾问题精髓理论”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5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蕴含了唯物史观的三个重大命题:实现社会基本矛盾的和谐运动;实现人们物质利益关系的和谐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界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关系。由于这三大命题都与生产力发展密切相关,所以,和谐社会就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社会。  相似文献   
56.
李维建 《文史哲》2004,(1):100-104
巴哈伊信仰是一种新兴的现代性宗教,现代性特征几乎浸透到巴哈伊信仰的各个方面。它的现代性主要表现在宗教灵性的弱化和世俗性的增强、宗教仪式简化、宗教组织的民主化等方面。但是巴哈伊信仰本质上的宗教性特征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它只是涂上了一层比传统宗教更为浓厚的现代性色彩。所以巴哈伊信仰的现代性又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它的现代性是不彻底的。这表现在它所提倡的宗教与科学有限度的和谐、妥协性的现代政治观、宗教经济制度的空想色彩等方面。巴哈伊信仰现代性的矛盾恰恰说明它是一种宗教而不是其他。它的现代性和宗教性二者之间存在着在量的选择上如何适当把握的问题。这种选择将决定着巴哈伊信仰未来的发展。从巴哈伊信仰的现代性所得到的启示是,现存的宗教要想发展,必须根据社会的需要,增强自身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57.
丁为祥 《文史哲》2007,(6):114-121
在中国哲学中,告子一直以"生之谓性"著称于世。这一观点,一方面依赖其逆向溯源的探索路径,另一方面则是主客对待的认知方式作用的结果。在这一基础上,"生之谓性"与"食色,性也"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的结论。孟子则始终坚持超越的维度,并以主体体认的方式把握人性——此分歧、争论之所以形成。在中国人性论的发展史中,虽然历代儒家都以继承孔孟自居,实际却主要继承了告子的观点;而由"生之谓性"所表现的真、善两属以及其无善无恶而又可善可恶的人性发展观所蕴含的善之根源究竟何在的问题,就是告子"生之谓性"给我们所提出的最深刻也最有意义的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58.
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成就的重要历史经验,贯穿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征程,体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致力于全人类解放的宽广胸怀、雄心壮志、坚定信念和战略思维方式,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使命自觉和责任担当。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包含了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的历史逻辑,包含了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持和发展的理论逻辑,涵盖了党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担当和作为的价值逻辑。坚持胸怀天下体现了党的全球视野,具有深厚的世界意义,有助于推动回答世界之问“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有助于推动回答时代之问“人类向何处去”,有助于推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同时,坚持胸怀天下在新时代要求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坚决维护公平公正的国际秩序,关切人类前途命运,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和推动人类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59.
郭建宁 《创新》2007,1(1):83-86
现阶段我国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实质是利益调整引起的利益失衡,说到底是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形成能够全面表达社会利益,有效平衡社会利益,科学调整社会利益的协调机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本文首先探讨了利益、利益矛盾、利益分析法与利益协调机制,接着具体分析了现阶段我国的利益矛盾,然后论述了当前协调利益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60.
张进 《唐都学刊》2003,19(4):90-93
苏轼文化人格往往呈现为矛盾的两个方面极情感奔放,又极理性涵养;极刚褊孤介,又极仁厚平易;极超然脱俗,又极寻常入俗;极参透生命,又极珍重生命.这种矛盾及其统一,缘自他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吸纳,缘自他人生理想与人生目标的双重性.也正由于此,使得他的文化人格更具丰富性,更具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