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9篇
丛书文集   47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18篇
社会学   4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中山王鼎是中山国遗址出土器物中最重要的一件,该鼎铭文有着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对中山王鼎铭文所使用的修辞进行了讨论,认为其铭文中使用的如此多的修辞,无论在出土文献还是在传世文献中都是非常罕见的,可以作为研究中国上古时期修辞的宝贵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2.
水利碑刻与中国近代水权纠纷解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利碑刻记录了水权运作的细节及规律,对我们探讨近代水权纠纷解决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碑刻通过对以往水权案件的宣示,不仅可形成水利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念,也可起到预防、遏制水权纠纷的作用。如果不发生纠纷,水利碑刻是水权运行的章程、规则,以警告、宣示等手段,维护正常水权秩序的运行;如果发生了纠纷,就不仅是处理纠纷的证据,还是处理纠纷的法律、准则。就形式而言,水利碑刻是传统的,甚至有点古老,但是,它仍对近代,乃至当代水权纠纷的解决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3.
古崖州(今三亚)"天涯、海角、南天一柱、海阔天空"等题记摩崖石刻,不仅展现了古代文人对海天景色的诗意表达,还寄托了中国文人面对个人漂泊命运、贬谪经历所发出的时代呼声。将"天涯海角"摩崖石刻置于中国文化广博、深厚的文化语境中去审视,摩崖石刻构成了"南国的文字风景",传达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天之涯""海之角"这一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24.
在内蒙古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发现的突厥鲁尼文查干敖包铭文,是内蒙古迄今发现的唯一的突厥鲁尼文文献史料.根据查干敖包铭文的发现地点及其印记,可推断该铭文应属于后突厥汗国可汗家族阿史那氏的旁系家族,纪年约在7世纪末至8世纪初,极有可能为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突厥鲁尼文文献史料.结合汉籍史料和笔者的田野调查,可推断后突厥汗国的“黑沙南庭”即为达茂旗一带的草原.而查干敖包铭文,则印证笔者有关“黑沙南庭”的这一推论不误.  相似文献   
25.
吴镇烽新著《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续编》中收录了一件贤鼎,据形制、纹饰等因素考量,当为西周早期后段康昭时器。铭文涉及西周大射之事,虽记载与其他器铭不合,但并非伪铭。其所记当是由周王亲自主持并参与的大规模军事演习。这是彼时军事战争频仍的现实反映,也是早期射礼起源于军事训练的鲜明例证。而透过贤鼎大射之事来简拔军事将领,也与射礼具备"择士"的政治目的相吻合。  相似文献   
26.
梳理炎黄文化与中华文明之间的关系,对于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不无裨益。结合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从农业、冶铜、玉器、祭祀、文字、筑城及聚落等方面综合考察。研究认为,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是中国的炎黄时代,是炎黄文化的滥觞期,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期;炎黄时代已经有了铜的冶炼和使用,龙山文化时期中国已进入铜石并用时代;玉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十分特殊和重要的意义,玉器是决不亚于青铜器的礼器;石峁遗址和陶寺遗址虽然出土了少量铜器,但远不及玉器突出,说明直到铜石并用时代,玉器仍是主要的礼器,是炎黄时代的鲜明标识,也是中国早期文明的重要表征;刻划在龟甲、骨片和陶器上的符号,是中国文字的来源之一;文献记载炎帝神农氏培育粟谷,制作耒耜,耕而作陶,发明医药,考古发现证明,中国是稻作农业和粟作农业的发源地,炎黄时代是中国耜耕农业的起源和初步发展时期,随着农业的长足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和财富的逐渐累积,大型聚落越来越多;作为大型聚落的政治、军事、经济、宗教、文化中心,城邑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标志之一,中国发现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址已近百座;炎黄时代是中国冶铜、文字、城邦乃至国家的滥觞期,也是中华文明的初创期,炎黄二帝是开创中华文明的人文初祖。  相似文献   
27.
六年琱生簋铭文中“公厥稟贝”应读为“公缺廪贝”,是指公室仓库中钱贝缺失了,因此导致“告庆”、“刺为伯”的狱讼案件.并非一般学术界学者所说为土地讼诉案或家族财产分配而导致的族内讼诉案.在这一案件中,召伯虎是原告人,被告人是名庆的“为伯”,琱生应是以宰官的身份为这次诉讼案提供法典并宣判的主判官吏,此案由司寇类“有司”初审结束后由召伯虎向琱生报告,琱生提供法典并判罚被告出玉璧偿还而结案.琱生因召伯虎仓廪缺贝案诉讼成功结案而作器祭祀烈祖召公.  相似文献   
28.
李咏健 《殷都学刊》2011,(4):93-101
前贤曾指出《说文》籀文与殷商文字有相似之处,惟过往对籀文与殷商文字关系作考察的研究甚少。此文对照了《说文》籀文与殷商文字的字形,统计两者相同的字数,从而考察它们的关系。通过字形比勘,可知《说文》中有不少籀文字形与殷商文字相合。但与此同时,文章亦指出殷商文字与《说文》籀文仍有若干差异,商代的文字系统尚未发展至籀文的程度。从时序上看,籀文应与西周金文一样,是继承殷商文字的构形逐步发展而来的。广义言之,殷商文字可视为籀文的源头。  相似文献   
29.
西周时期没有专门的法律条文, 是一篇涉法铭文,其中涉及到的犯罪是诬告罪。本文在对铭文进行集释和翻译的基础上,总结出这次诬告案件的审理程序,这有助于了解西周时期的法律情况。  相似文献   
30.
<作册艺鬲>铭文之书法特点可证为西周晚期,时代约当厉、宣时期.作册职官于西周晚期非但未曾"消失",而且权力尚重.此铭反映出西周晚期礼崩乐坏的某些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