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9篇
丛书文集   47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18篇
社会学   4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商周青铜铭文是研究商周社会思想文化的重要历史文献,内容十分丰富,其中蕴含着时人对不朽观念的认识和理解.铭文中经常出现的固定用语"子孙永宝用",表明商周社会不朽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春秋时代出现的"三不朽"思想为不朽的含义做了明确的界定,商周社会人们用自己的行为实践着不朽,把不朽作为个体超越生命的永恒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72.
唐禄赞萨逻墓志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禄赞萨逻墓志墓主人的姓氏、籍贯、亲属,以及投唐的时间等信息,皆与禄东赞家族的信息相吻合,但此人与史书记载的其家族圣历二年投唐事件无涉。考察墓志可知,吐蕃论氏家族的投唐事件至迟在武周垂拱初年就已有发生,而史书缺载。另据此墓志,《元和姓纂》尚遗漏早年投唐的论氏家族成员论钦陵子禄赞萨逻,而且早在垂拱初年已经投唐的禄赞萨逻就以禄为姓。另外,由禄赞萨逻投唐事件,我们还可以窥见吐蕃上层昔日斗争的更早的一些内幕。吐蕃王室与论氏家族的这番权力之争,至迟在唐武后垂拱元年就已经明朗化了。  相似文献   
73.
One of the most striking developments across the social sciences in the past decade has been the growth of research methods using visual materials. It is often suggested that this growth is somehow related to the increasing importance of visual images in contemporary social and cultural practice. However, the form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sual research methods’ and ‘contemporary visual culture’ has not yet been interrogated. This paper conducts such an interrogation, explor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visual research methods’ – as they are constituted in quite particular ways by a growing number of handbooks, reviews, conference and journals – and contemporary visual culture – as characterized by discussions of ‘convergence culture’. The paper adopts a performative approach to ‘visual research methods’. It suggests that when they are used, ‘visual research methods’ create neither a ‘social’ articulated through culturally mediated images, nor a ‘research participant’ competency in using such images. Instead,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intersection of visual culture and ‘visual research methods’ should be located in their shared way of using images, since in both, images tend to be deployed much more as communicational tools than as representational texts. The paper concludes by placing this argument in the context of recent discussions about the production of sociological knowledge in the wider social field.  相似文献   
74.
现存于云居寺的四座唐代石塔——分别为王璬石浮屠(景云二年)、田义起石浮图(太极元年)、李文安石浮图(开元十年)和郑玄泰石浮图(开元十五年)是北京地区现存最早且最为集中的一批石塔。在综合考察这四座石塔铭文的基础上,主要对其文例的特点进行辨析,对建塔时间所反映的佛教影响和社会风俗进行了分析,对所涉及的折冲府的正补进行了探讨,对"中兴七年"的蕴义及唐朝前期的政治形势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5.
位于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的乌江汉葭题刻虽形制不一,年代各异,但其崇尚道德的主题却十分明显。其中育婴永守章程十条碑还规定了对蒙混诈冒等不道德行为的惩处措施,稳妥地解决了政府育婴专项资金的发放,为后世提供了历史的借鉴。乌江汉葭题刻的道德主题及其约束表现了汉民族传统文化对乌江少数民族地区意识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6.
近20年来,我国学界对清代碑帖学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清代帖学研究、清代碑学研究、清代碑学与帖学的关系研究。学界在取得可喜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不足,这表现为研究的内容、方法、视角及研究人员等方面。随着以上问题的逐步解决,我国清代碑帖学研究将会迈向更高层次。  相似文献   
77.
石刻唱和诗不仅是文学作品的刊行与流传,也是诗文唱和活动的凝定,它融人、事、景、情于山岩石壁,是“诗可以观”“诗可以群”的典型。石刻唱和诗文多以诗摹景、以景解诗,形成诗景互观的模式;石刻唱和诗文常借景联结唱和,以诗和群,唱和相勉;同时,将唱和刻之于石,使得“唱”与“和”相长相发,促进文学乃至文化的交流传承与生发。品评摩崖石刻中的唱和诗文,既能深刻体会诗中所咏所叹的景、人与文,也能感知文与景背后的石刻意趣与氛围。  相似文献   
78.
在目前所见到的苗文材料之前,古代苗族是否有过文字,一直是不解之谜。最近,笔者在湖南邵阳城步丹口镇进行田野调查时发现了100余处摩崖石刻。这些摩崖石刻上的文字与古文献资料、民间歌谣传说中的古苗文和明清城步苗族起义军曾广泛使用过的苗文字以及城步民间现仍在使用一些常用的苗文字极其相似。该石刻上的文字应该就是失传了两个半世纪的城步古苗文字。因此,“苗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说法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79.
永州石刻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永州最重要的地域文化之一,也是湖湘文化以及中国石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永州石刻文化根植于永州这块土地,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很高的文献史料、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旅游经济、爱国主义教育等价值。  相似文献   
80.
六朝墓志由于其文体和所涉内容方面的特殊性而在语言上形成了其独有的某些特点,成为语言研究特别是词汇研究的重要语料。其中有数量不菲的词语被《汉语大词典》等普通辞书所收载。笔者拈出其中的11条词语试加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