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8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19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15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223篇
理论方法论   64篇
综合类   1115篇
社会学   24篇
统计学   1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107篇
  2011年   146篇
  2010年   115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100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时间标识是契约文书中的关键要素,必须严谨准确。而在清水江文书中,多次出现以“天运+干支”格式的计时格式,给文书订立时间的确定带来辨识的障碍,而对“天运”的考释,也成为文书整理工作中的一大疑难。本文以《天柱文书》第一辑中的57份带“天运”字样的文书为例,在分类解析的基础上,考证“天运”格式的渊源,进而考察其形成原因,总结处理此一问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2.
目前所见战国楚竹书中有《鲁邦大旱》、《柬大王泊旱》、《鲍叔牙与隰朋之谏》及《竞公疟》等篇与先秦时期灾异、祭祀与为政方略等方面有关。诸篇较清晰地反映了战国时人借助灾异现象来表达政治观念的现象,引起了思想史学界的广泛关注。从楚竹书灾异文献有关旱灾背景的母题入手,考察先秦时期旱灾发生的频率与强度及针对旱灾因应措施的"人事"两方面,再以传世文献与考古资料、出土文献相印证,可以更好地从史学层面来理解这些文献所蕴含的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93.
周蔷  马继红  张瑜 《河北学刊》2007,27(3):253-255
拉波夫的经典语言变异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使用标准语体。此后,这一论断得到了包括特鲁吉尔和米尔罗伊在内的众多社会语言学家的证实。本文着重介绍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理论阐释,以便为进一步探索这一现象背后的社会和心理机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4.
<婚姻法>修正案虽取得了良好的立法效果,但仍有不足.以逐步完善<婚姻法>第32条的立法设计为契机,进一步思考和实现婚姻立法的系统化,将有助于婚姻制度的完善与科学.为此,我们应从司法解释和完备立法的角度探寻婚姻制度的科学化,以保障婚姻法的有效操作.  相似文献   
95.
本文从考古哲学的角度讨论了进化论对史前人类生活研究的积极作用.第一二部分介绍了新考古学和进化人类学的新进展,第三部分说明了这些新的思想和解释模式对于研究史前人类生活和中国文明起源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6.
天地会《会簿》中“西鲁故事”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天地会起源,必然涉及"西鲁故事",因为它隐藏着天地会起源的秘密。故事编者通过少林寺僧帮助清廷打败西鲁反遭残害的悲情故事,激发会众的反清情绪,争取社会舆论的同情。因此,正确解读"西鲁故事",便成为解开天地会起源之谜的关键。故事编者鉴于天地会创始者万提喜缺乏个人魅力和社会影响,因而假借有较高知名度和社会影响的道宗(达宗)之名作为天地会的创始者。但道宗是"万姓集团"降清的主谋,他的降清劣迹难以被倡导"反清复明"的天地会所接受,故事编者便利用清初以来福建流传的"西虏犯边"一事,虚构出少林寺和尚征西鲁的故事作为天地会的缘起。官书、档案和天地会《会簿》记载表明,天地会的创始人实际上是洪二和尚万提喜,故结会时多供奉"洪二和尚万提喜"的牌位,天地会《会簿》也把始祖写作"持喜"、"万提起"、"万提喜",并标明天地会"始祖居住福建云霄高溪"。这些均说明"西鲁故事"所隐藏的乃是万提喜创立天地会的秘密。  相似文献   
97.
长白山是一座“与五岳同祭”的名山 ,其神话传说 ,虽为原创文学 ,但是社会一种观念和意识形态的体现 ,也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文学 ,在一定意义上是历史上先进文化的体现。  相似文献   
98.
《水浒传》主题思想诠释史就是文学意义“此在性”的解读史,它体现了诠释的本体论特点,也反映了在文学领域中传统认识论基础上的解读方法即对于作者原意的探求是有其局限性的:在人文科学领域中的“主体-客体二分”的解读是对于自然科学方法论的拙劣模仿,它忽视了读者的“前理解”与文本意义生成的同一性。当然,哲学诠释学的解读也有滑向相对主义的危险,因此,在对文学作品的诠释过程中要注意诠释的整体性原则和历史性原则。  相似文献   
99.
本文以为“夫道未始有封”及“故昔者尧问于舜”二节,乃《庄子》书外篇之羼入于《齐物论》者。对“夫道未始有封”一节,曾有庄学家认为其应属外篇,但论之不详、不深;而对于“故昔者尧问于舜”一节,则未有庄学家疑其非《齐物论》文也。本文从语体风格的辩析上,从对文本的细致解读,以及上下文在意旨及语调的衔接这样三个方面,论证了上述论点。  相似文献   
100.
诠释法律的语言工具及其效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晖 《文史哲》2004,(5):147-155
语言是诠释法律的最基本工具,与其他诠释工具相比,语言具有霸权主义特点。以语言诠释法律是通过"说"来完成的,体现出了法律诠释的大众化情节。语言是认知对象的客观规定性和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一种契通方式,通过语言诠释法律存在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两种趋向。以语言诠释法律的效力是指语言解释法律的可能性问题,它存在于法律文本、解释者和听者(读者)三方,以及法律文本和解释者、解释者和听者(读者)这两组关系中。由于语言的模糊性、含混性以及人的意识的有限性,产生了语言诠释法律的无效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