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74篇
  免费   136篇
  国内免费   49篇
管理学   79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2篇
人口学   28篇
丛书文集   507篇
理论方法论   342篇
综合类   2651篇
社会学   315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93篇
  2014年   231篇
  2013年   342篇
  2012年   248篇
  2011年   272篇
  2010年   220篇
  2009年   188篇
  2008年   208篇
  2007年   281篇
  2006年   298篇
  2005年   245篇
  2004年   216篇
  2003年   216篇
  2002年   175篇
  2001年   161篇
  2000年   95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环境伦理学自诞生以来,一直以构建客观的自然价值和自然权利为主要任务,忽略了作为道德行为主体的人。面对这种人未到场的环境伦理学现状,学者们开始从美德视角研究环境伦理学。积极心理学是一种研究人类的积极力量和美德的心理学思潮,对伦理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借鉴积极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环境美德伦理强调发挥环境保护中的积极因素,特别是积极的人格品质,从而鼓励和影响人对环境的友好行为。  相似文献   
102.
当今,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矛盾冲突不断,“职业医闹”甚嚣尘上,亟需构建一个和谐的医患关系。中国古代医患伦理思想博大精深。医德方面,提出了“重义轻利”“易地以观”“仁心”待患的高标准道德要求;同时,也强调医患之间的互信。这些传统医患伦理思想,不仅有利于优秀医德的传承,也将有利于当代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对此,我们有必要加以借鉴变通。以往我国学者的研究重点是医患关系的经济和法律属性,却忽略了它的伦理属性。只有回归到医患关系的伦理属性上,重塑医学人文精神,增进医患互信,才有可能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103.
广西三江县梅林乡车寨村是典型的侗族传统村寨,灵魂观是当地侗族人观念世界的核心。复杂的宗教信仰及信仰礼俗蕴藏着侗族人独特的灵魂观。车寨的宗教信仰体系中不仅有草木、山石崇拜等自然崇拜,萨岁、土地公等神灵崇拜,还包含信奉灵魂不灭的祖先崇拜。这些复杂多样的信仰及相关祭祀仪式,镶嵌着当地侗族人的生态伦理观和灵魂观。  相似文献   
104.
当代中国社会,公众与政府部门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冲突屡见不鲜。城市管理执法人员作为政府基层公务人员的代表,在很大的程度上承受着社会对政府行政体制的批判和不满。借助行政自由裁量权的相关理论,从行政伦理学的角度入手,通过对城管执法人员执法过程中行使自由裁量权的动机和价值取向的思考,来发现其行政伦理的困境所在,并从内外控制的双重角度找寻破解困境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5.
作者在研读维克托·迈尔-舍恩佰格《大数据时代》后,对舍恩佰格的三个主要观点展开讨论并提出质疑,认为随机样本和全体数据同样需要,精确性和混杂性各有所用,相关关系离不开因果关系.文章还介绍了国外学者关于大数据伦理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6.
当代中国,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人民群众在享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丰硕成果的同时,正遭受到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严峻挑战。当前保护自然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既是人类面临的重要伦理道德问题,也是我国必须正视的重大现实课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积极吸收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理念、珍爱生命的生态人文精神、物人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取向等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为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关于人类来自于自然又依存于自然、人与自然具有相互影响与和谐统一关系的思想,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人类社会延续提供了重要物质保障的论述,关于人既属于自然界又是自然界长期演进的产物、人类必须尊重自然、绝不能凌驾于自然界之上的观点,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指导。当代中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积极顺应当今世界发展潮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引,吸收借鉴我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积极成分,在新时代的历史境遇中采取切实可行的科学路径,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是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完善生态环境立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根本保障;二是倡导生态环境民主、提高民众参与意识,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合力;三是提升政府生态服务能力、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基础;四是优化国土资源开发、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基本前提;五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借鉴学习,为共建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创造重要条件,真正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107.
胡风事件的发生距今已有半个世纪,但回想起来仍令人震惊不已。与过去相比,今日的文学环境显然有很大的改善,但前些日子的韩(寒)白(烨)之争仍让笔者心存不安,中国人的非理性由来已久,由此可见一斑。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先进文化的理念不断涌入,哈贝马斯提出的交往理性和话语伦理学的理论便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工具。  相似文献   
108.
由于多种原因,隐性采访被作为舆论监督的有效手段而日益被较多地使用着。考虑到正义的目的或良善的结果,人们往往会忽视对于手段是否正当的质疑,或者采取一种两害权衡取其轻的态度。然而事实上,既然手段是不正当的,目的也就不是正当的,不能为了正义的目的或良善的结果而滥用手段,否则,将会危及社会基本的诚信和公正秩序。  相似文献   
109.
近年来,交通事故不断增多,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二次碾压”。这一现象在社会上引起了激烈的讨论。从目前我国出现的“二次碾压”事故的现状入手,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以避免类似悲剧的重演。  相似文献   
110.
评价材料与环境协调性的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有环境伦理的哲学基础,是环境伦理的核心观点的科学体现。然而,从科学角度来看的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的局限性则未必真是它的局限性,在对其作出环境伦理学的说明之后,有些局限性不过是哲学与科学的内在矛盾的体现,是科学自身的局限性的折射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