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9篇
  免费   173篇
  国内免费   18篇
管理学   49篇
民族学   25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49篇
丛书文集   331篇
理论方法论   108篇
综合类   2729篇
社会学   108篇
统计学   19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122篇
  2014年   209篇
  2013年   152篇
  2012年   209篇
  2011年   251篇
  2010年   235篇
  2009年   233篇
  2008年   172篇
  2007年   275篇
  2006年   262篇
  2005年   197篇
  2004年   184篇
  2003年   136篇
  2002年   120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3 毫秒
21.
统筹城乡发展与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中国农村土地流转不畅阻碍统筹城乡发展的现状,政府应从城乡两个方面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即建立与土地流转制度相关的制度体系,包括土地使用权市场、培育土地流转中介组织、集中使用农业补贴和以土地换保险等制度。为确保土地流转促进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镇政府和进城务工农民的双赢,政府应对自身行为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22.
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民社会分化的基础上,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农民工。按其居住地和从事职业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在乡在土型、在乡离土型、离乡离土型、离乡在土型四种类型。在乡在土型农民工既在家乡附近的企业打工,又经营土地,二者所得为其经济来源;在乡离土型农民工在家乡附近的企业里打工,不再经营土地,完全把打工收入作为经济来源;离乡离土型农民工离开家乡到外地打工,完全和先前的承包地脱离关系,打工收入为其经济来源;离乡在土型农民工虽然离开家乡到外地打工,但家庭承包地仍然经营着,二者所得为其经济来源。文章的目的在于更深入地研究农民工,认识不同类型农民工的特征、存在的主要问题、需求,为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有效地解决农民工问题。  相似文献   
23.
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重要的民事权利,其性质是新型的用益物权,作为农民最重要的民事权利,法律应允许农民对其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抵押,同时法律也应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24.
在传统农耕社会的制度框架中,土地不仅是一种经济学意义上的自然资源,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政治活动的对象而存在。国家以政权的形式赋予土地所有权、土地经营方式以合法性的依据。土地治权与国家政权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张力,土地治权作为国家意志在土地之中的凝结,其变动是对于社会利益的一种强制性的分割,与传统社会的政权变动有着内在性的相关。  相似文献   
25.
随着农村经济的深入发展 ,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 ,西部地区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 ,形式日趋多样 ,速度明显加快的特点。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农村土地流转相比 ,则起步晚 ,进展慢 ,规模小 ,问题多。西部地区农村土地流转的障碍因素既有思想认识、政府政策、管理体制的原因 ,又有自然条件、社会发展、经济水平的影响。要加快西部地区的土地流转 ,就必须消除上述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26.
如何实现农业生产土地规模经营是我国当前农村土地改革的一个重大课题.一些专家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实行土地私有制,文章对台湾省第二次土地改革及其后果进行反思,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认为我国不仅不能实行土地私有制,反而要在土地国有的基础上加强政府对农地流转的干预.  相似文献   
27.
分析了国有土地拍卖中竞价人的串谋成因,并在假定的串谋机制下对串谋的整个过程进行博弈分析,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当nγ≤α-β≤nn-1δ式成立时,开发商选择串谋。本文为政府防范串谋提供了参考建议:确定适当的土地保留价β;提高串谋成本γ;增加竞价人数n。  相似文献   
28.
农地制度作为转型期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其改革思路在理论界存在巨大分歧,本文结合产权理论,从契约经济学的角度对现行农地制度以及农地私有化作出了理论分析.指出在转型期的中国,农地制度作为一项契约,其外部环境的非完全竞争性将是中国社会在较长时期内的固有特征,从而导致不同形式的农地制度存在自身无法避免的治理困境.  相似文献   
29.
福建省耕地流向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数量的净变化是土地双向变化的结果。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模型基础上利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辅助方法:列表清单法和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双向模型,对福建省及各设区市耕地流向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福建省耕地的减少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出福建省耕地保护的措施。  相似文献   
30.
近代英国海滨休闲城镇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土地开发模式的影响和制约 ,不同时期的决策主体 (地主、“改善委员会”和市政当局等 )对土地开发的自发或自觉的决策 ,显示了他们把握机遇的准确程度 ,从而决定了海滨休闲城镇的发展趋向 :起初处于“自发”状态 ;铁路时代则以利用大片土地进行铁路与车站建设为关键 ;后期 ,市政府能否顺应时代、积极有效地介入城镇建设至关重要。有鉴于此 ,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应注意城镇土地开发 ,进行系统规划 ,避免无序开发 ,尤其不能听任开发商的“自发”行为 ,这样才能在我国建成一批功能各异、各具特色的生态城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