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55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31.
文学导入:英语学习的教学思路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张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为出发点,通过一些精彩的文学作品片段赏析,促使学生内在地产生一种文化上的审美需求和更大的阅读愿望,自觉投入自学,稳步提高英语水平。  相似文献   
32.
李退溪在总体上继承朱子理论的同时,以“理气”论“四端七情”,提出了“四端七情理气互发说”,把“四端七情”问题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在终极意义上着重论证了四端与七情的差异,其思想本旨在于对“理”的透彻理解和充分的实践。退溪对“理”的穷究,是为了要凸显人道德的主体性,希望通过道德主体的自觉操持,实现万物存有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33.
退溪关于理与气,四端七情,心统性情之说的发展和完善,几乎都是通过与奇明彦的"四端七情之辩"实现的,退溪提出的"四端理发而气随之,七情气发而理乘之"的理气互发论的命题,开启了朝鲜性理学心性论的争端."四端七情之辩"是李退溪哲学全面走向成熟并形成自己理论体系的最重要的标志,也是以四端七情之辩为起点,朝鲜的性理学走上了以心性学为中心的具有朝鲜性理学特点的哲学轨道.  相似文献   
34.
本文对新时期黎族地区广场文化的兴起、广场文化类型、构建特色和功能等相关问题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35.
随着“‘新出文献与历史学研究:7-13世纪’工作坊”系列研讨的开展,《徐谓礼文书》敕文中的“嘉定献宝”展现出社会、文化的广阔视野。玉宝的真实性是对“嘉定献宝”价值的充分肯定,其论证依托于蒙宋外交的重大背景;玉宝的徽宗朝身份则是南宋借以重树正统的关键所在,其探讨存在着金人索印与敕文“百年之久”的重要印证;而由庆贺玉宝引发的嘉定十五年大朝会更是弥补了众多史料中南宋礼仪的明显缺失,对当前研究具有重要启发。  相似文献   
36.
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陆九渊主张"心即理",即一切真理和伦理道德都是人所固有的。由于"物欲"、"意见"蒙蔽了人的"本心",所以陆九渊提出通过"易简工夫"来克服人的"私欲"、"意见",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陆九渊关于道德修养问题的论述,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7.
国内学界一致认为虎关师炼?济北诗话?受宋代理学影响较深,其以“适理”、“雅正”论诗就是典型例证。但作为一个佛学修养高深的禅僧,虎关从深层上更倾向于以禅学论诗;其论诗须“自得”“醇全之趣”实质就是禅宗发明本心之回响。虎关“适理”论中含蕴理学与禅学两种思想影子,更接近于融汇禅学、心学于一体的严羽诗学。  相似文献   
38.
文章以“洪荒之力”的翻译为例子,探讨了单语语料库,包括母语语料库与外语语料库在翻译教学领域的潜在价值与优势。母语单语语料库能帮助译者在解码阶段更好地确定词义,外语单语语料库则能在赋码阶段更便捷地提供地道的译法。此外,语料库本质上所具有的描述性在很大程度上能降低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规限性。作为一项先进的教研工具,语料库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必将推动翻译教学乃至整个翻译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39.
象作为象征符号、认知方式、一种深层结构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周易》象论的形成因素主要有三点:一是夏商巫 卜文化孕育《易经》象论的雏形,神话传说象物应怪为《周易》象论提供方法依据;二是周代礼乐文化规定了其价值取向;三是先 秦思想提升了《周易》象论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40.
南宋词“复雅”理论在理学“崇正”思潮影响下形成了以东坡词为“正统”的词学正统论和词学宗派论,而词的创作则在发展东坡词法基础上逐步形成以“抟搦义理,劫剥经传”为表征的宗义理词风。在词人群体形成及演变方面,理学人士对苏学的推崇不仅直接促成了南宋苏轼词派的形成,而且在苏、辛词派交替过程中起极重要的中介作用。随着程学地位的不断提高,宗程学或具有程学倾向的词人不仅从思想、理论与创作方面拓展了以崇苏为基点的“复雅”词风,且还以极大热情参与辛派的建构并逐渐形成理学家词人群。考察南宋词风演变及词学理论的文化背景,理学无疑是一个不容忽略的重要因素。如果忽视它的存在,将难以对南宋词理论实质、词派演变及创作倾向作全面深入的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