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55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1.
顾千里是清代嘉庆、道光间的著名学者 ,精于校勘之学 ,所校勘的典籍广为流布沾溉后世 ,被誉为“清代校勘学第一人”。他特别注重收罗众本 ,辨明版本源流 ,讲求不同版本的互勘 ;多本互勘 ,至顾千里而益加精密。其“不校校之”原则决不是无所作为 ,也不是想当然地乱改古籍 ,而是“不校”与“校”的结合运用。顾千里把古籍校勘的实践与理论都推向了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52.
杨毓麟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毓麟是辛亥革命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宣传家 ,著名的《新湖南》一书的作者。他曾经积极参与响应华兴会策动的长沙起义和在上海发动的鄂、宁起义 ;起义失败后 ,又亲制炸弹 ,组织暗杀团 ,对清廷政要实施暗杀。他是战场上的英雄 ,也是舆论界的骄子。先后担任过《游学译篇》、《神州日报》等多种报刊的主笔 ,撰写了大量的社论和时评 ,为辛亥革命大造舆论。过去由于资料的缺乏 ,史学界对杨毓麟的研究很不够 ,有关史实以讹传讹者不少。本文在搜集、整理《杨毓麟集》的基础上写成 ,对杨毓麟是否参加过自立军起事、三次赴日的时间问题以及投海自沉的主观动因等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 ,澄清了史实真相  相似文献   
53.
孙犁在"文革"后期写下的《书衣文录》,记录了作家在这场浩劫中的心理与言行,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本文以《书衣文录》为分析材料,对孙犁的人格及其特征进行了详尽解析,指出作家的人格具有鲜明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在人格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的认知水平在"文革"的磨难中得到了大幅提升,从而带动了人格层次的整体提升,并对其文学创作转型和新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这一意义上说,《书衣文录》是孙犁晚年文学创作活动的肇始,是"新孙犁"诞生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54.
东西方评价方法论对比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评价方法论是一种思想体系 ,其实质就是以一种系统的观点将众多的评价方法以某种形式组织起来 ,便于理解和选择具体的评价方法 .本文分别介绍了东、西方评价方法论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 ,并详细介绍了在东方社会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物理 -事理 -人理 ( WSR)评价方法论 .东、西方评价方法论发展至今 ,目前所关注的焦点都是如何协调评价过程所涉及到的群体之间的关系 ,即人理 .有效的人理分析可以确保评价结果能够被采纳使用 .为此 ,在进行调查研究之后 ,我们尝试使用软系统方法论中的 CATWOE分析和战略假设表面化验证 ( SAST)来有效地处理评价工作中人的主观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5.
《明儒学案》是黄宗羲在康熙年间写成的一部明代心学史专著。在此专著中,黄宗羲对于明亡于心学,特别是心学与佛的牵连,尤辩之不遗余力。黄宗羲对儒佛的看法(即儒佛观)是非常有见地的,也是有矛盾的。黄宗羲的儒佛观是以儒佛有"理"无"理"作为其重要区别,这种看法是建立在佛者无"理"说这一理论基础上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却遇到了难以解释的困境。  相似文献   
56.
台儿庄战役,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以来,继平型关大捷等战役后,中国人民取得的又一次巨大胜利,消灭日军二万余人;它鼓舞了中国军人的士气,增强了中华民族抗战的信心。台儿庄战役取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中国军队的相互配合,合作是十分重要的。所有参战的中国部队基本上都能克制私欲、暂时放弃个人恩怨,相互合作,共同抗日,效命抗日疆场,从而保证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相似文献   
57.
白居易《寄陆补阙》诗中的陆某 ,文学界一直以为“名不详”。其实 ,这位陆补阙 ,就是与白居易、元稹同登贞元十九年吏部科目选科的陆复礼。由于元稹《酬哥舒大少府寄同年科第》诗注将其姓名误作“李复礼”,于是后人对陆补阙是谁也就不得而知了  相似文献   
58.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和西方文化中的法,都只有在各自的语境里才能被确切地解释和理解。法律文化发源之初,中、西方在各自所处的历史环境中,为应对人类共通的问题而作出的不同的文化选择,与中西礼、法之间的语境分殊密切相关。几千年来,中、西之间的历史传统和社会结构的不同,以及在应答有关实在、人性、宗教等方面的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诱致了中西之间的礼、法分疏,而寓于各自语境当中的礼、法之间迥异的价值取向又加深了中、西之间的文化和社会分歧。分别诉诸礼、法的不同语言表述,实际上也展现了人们在中、西各自的社会和历史中不同的生存、生活方式。尽管中华法系已在晚清解体,但为之辩护的礼制语境依然在现实生活中十分隐蔽而顽固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话语。因此,有必要通过与西方法律文化进行积极对话,把深受礼浸润的语境改造为法的语境,以使我们理解法(jus)和法治 (rule of law)的真义。  相似文献   
59.
黄氵晋是元代著名学者 ,他生活在元代中期浙东地区 ,学源上承接朱熹理学和浙东事功之学 ,又受陆氏心学、张载气学、唐氏经制之学的影响。在元代特定的文化背景下 ,他以合和的态度 ,追求矛盾各派的融通。他的学术主张既是元代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又对元代及元代以后的学术走向产生了很大影响。探讨他的学术思想 ,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60.
吏是明代官僚政治体制中心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其地位却异常低下 ,吏员实际承担的政治职能远远超过明政府所赋予的。这种矛盾造成吏员在为政中的畏官、媚官、贿官、胁官、排官以及害民心态 ,这种心态在政府职能运作中往往外化为僭权越位、唯利是图 ,从基层腐蚀着明王朝 ,也是造成明代吏治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