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24篇
  免费   164篇
  国内免费   46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18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746篇
理论方法论   164篇
综合类   3737篇
社会学   63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94篇
  2014年   211篇
  2013年   188篇
  2012年   298篇
  2011年   394篇
  2010年   327篇
  2009年   304篇
  2008年   324篇
  2007年   412篇
  2006年   389篇
  2005年   330篇
  2004年   303篇
  2003年   291篇
  2002年   253篇
  2001年   190篇
  2000年   125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隐喻是一种概念化的思维方式 ,具有创造新意义和提供看待事物新视角的独特作用 ,并随着人们认知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交替。本文侧重探究了隐喻的认知功能及特点  相似文献   
62.
任何一种原生态的文学史本体 ,唯有经过带有特定价值目标和取向原则的文学史主体 ,亦即文学史家的选择 ,并被置于某种思想规范和文学史构架之中 ,才能显示出自身的意义和价值。文学史研究首先要求文学史家们德识兼备 ,实事求是 ,纪史以实 ,同时还应具备跨学科、多层次的知识体系 ,只有这样才能为文学史建构一种具有开放性的研究途径和解释系统 ,进而推动文学史研究和著述范型的不断更新  相似文献   
63.
网络文学的出现再次激起我们对“文学本质”的追问。网络文学文本的生存形式从一个全新的层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较全面关照和认识文学 (及其传统 )的视角 ,只有以开放的心态和宽容的态度面对文学现实本身 ,我们才能更清楚地看清文学自身的逻辑 ,从而更接近和理解文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64.
学衡派是"五四"时期公开反对新文化运动、主张"昌明国粹"的文化保守主义群体。但它在"昌明国粹"的同时也主张"融化新知",会通中西文化,这是人们一向忽视的。  相似文献   
65.
王冬梅 《晋阳学刊》2008,(4):113-116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肺病隐喻和性别象征是相互关联的典型意向,既有疾病隐喻的性别化倾向,又有性别象征的疾病叙事,在性别政治的视野下表现出不同的叙事模式。肺病隐喻既有道德化和社会化倾向,又有审美化、意象化取向。男性的性别政治叙事主要关注男性肺病身份的道德内涵和社会化倾向,女性肺病身份则主要体现为审美化取向,凸显其符码化和想象性特征。女性叙事呈现出层次性,萧红、丁玲等人的女性叙事描写肺病,关注爱情,心系女性;张爱玲等人的女性叙事割断了肺病与女性身体之间的审美想轧以丑怪身体呈现了女性在性别政治中的真实处境。  相似文献   
66.
近三十年我国文学理论的“转型”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时期我国文学理论的"转型"进程,大体经历了"复苏"、"探索"、"建构"三个阶段。其整体特征是,在多元的背景下多样化地走向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之途。总结和描述新时期文学理论的"转型",不能离开这条根本主线。有些"转型"的论述过分现象化,与实际的转型情况不相符,其根本原因是如何看待文学理论变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问题。如果以所谓的"现代性"为指导,那就会引领文学理论的反思和发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轨道。  相似文献   
67.
中国古代的隐喻研究开始早、成果丰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品格:大量实例充分证明中国传统文化在隐喻言说上更加侧重“隐”,强调“暗示”;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古人就已经对隐喻的概念、原理、分类、功能、运行机制等进行了深入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价值的隐喻理论;中国古代的隐喻理论大致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由零散到系统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68.
章婷 《齐鲁学刊》2007,(1):88-91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现象。人类通过其他具体概念来认知时间这一抽象概念。认知过程中,汉民族通过多种意象图式对时间概念进行建构。汉语中的时间概念隐喻分为时间是空间;时间是实体;时间是金钱。形成方位隐喻、实体隐喻、结构隐喻三种隐喻方式。汉语时间概念隐喻在人类语言尤其是在日常语言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9.
隐喻是人类认知思维的语言表现。隐喻是话语现象。其语篇性表现为衔接与连贯、信息性、目的性等因素。衔接与连贯是语篇的基础;隐喻的信息性蕴涵其目的性,同时受到目的性的影响;目的性实现语篇的真实意图。  相似文献   
70.
比喻不只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法,它首先是一种思维活动或方法,是想象或联想的语文表达,是自然语言的存在和发展方式。要理解用自然语言铸就的文学艺术作品以及哲学、科学成果,就必须理解比喻的特点及其意义。比喻的意义既不是语词的词典意义,也不是与语词的词典意义毫不相干的所谓新意,比喻的意义是在语词的词典意义的基础上生成的,而又与词典意义不同,读者通过表达比喻的假陈述或伪命题,常常有新奇的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