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19篇
民族学   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6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460篇
社会学   19篇
统计学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61.
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为此,立足于机械工程专业教师职业发展,针对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聚焦基层支部党建、立德树人使命和教师职业发展融合互促,深入研究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赋能助力高校机械专业教师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聚焦推进“三大建设”构建党建赋能教师发展多点协同模式,提出党建赋能教师发展“三个关键”突破途径及内涵成效,为党和国家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有力促进新时代高校教师高质量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62.
《民法典》第153条第1款作为概括条款打通了强制性规定干预法律行为效力的通道,监管规则作为强制性规定的表现形式在干预股权代持效力时具有正当性。需要指出,现有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的识别方法仅能解决公法规范进入私法领域的源头问题,无法对法律行为效力的判断提供指引。相较之下,行政法上的比例原则为判断股权代持效力提供了规范路径。因此,对于股权代持无效认定需要从比例原则的子原则进行展开,即进一步确认无效手段有助于实现强制性规定规范目的、强制性规定干预股权代持效力具有必要性、认定股权代持无效满足均衡性要求。在操作层面上,为了研究方便,可将司法实践中股权代持行为细分为变换股东身份形成的代持、虚伪表示型的代持、变换行为类型的代持,最终经比例原则层层过滤之后才可将严重违法代持行为认定为无效。同时,在判定违法代持效力时,应当注意区分法律行为与法律行为之行为的不同,只有监管规则规范目的在于限制、禁止法律行为本身时,才有必要干预法律行为效力。至于股权代持法律行为之行为的效力,可直接依据公法规范处以行政责任,乃至刑事责任。考虑到无效规制技术作为限制私人自治最为严厉的手段,对于股权代持无效的认定应当予以缓和,即在认定股权代持无效时应当进一步判断是否存在部分无效、相对无效、向后无效等效力形态,而不必受到绝对无效的限制。此外,在处理无效后的获益返还时,应当注意区分控制权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差异,并按照"不法原因给付不得请求返还"制度进行清算。在法律制度的安排上,实际出资人不得请求返还股权及收益,但股款本金及利息未发生终局性转移的,则不在此限。此外,基于法秩序相统一的要求,虽然受领人能够在诉讼上排除返还获益的法律效果,但仍然可能承担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甚至被追缴受领物。为了法益保护的特殊需要,若名义股东为主要过错方或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可例外允许返还,此时才有可能适用折价补偿以及损害赔偿规则。同时,为避免背信获益、违法获利的情形发生,在认定法律行为无效时,可由法院向监管部门提出司法建议,让行为人接受公法惩处。  相似文献   
563.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