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8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55篇
民族学   61篇
人口学   10篇
丛书文集   73篇
理论方法论   42篇
综合类   426篇
社会学   180篇
统计学   11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150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61.
The public relations practice participates in making, shaping, telling, and interpreting societal memory to influence issue positions and related actions. That claim implies several themes. One, societal memory is a useful concept for understanding the strategic processes of meaning and meaning making, narratives which constitute society. Two, the content of their prevailing memories shapes the choices individuals make separately and collectively. Public relations’ centrality to societal memory remains an underappreciated and underexplored research area. Scholars have explored the role public relations plays in societal memory by examining, for instance, the textuality of art as well as memorials and statues, their erection and erasure. To better understand this process, scholarship needs to examine strategic public relations efforts to “blur” societal memory as a means of creating alternative versions (revisionist history) of lived truth, values, norms, and policies. After examining memory, including blurring, we use the January 6, 2021 United States presidential election (Congressional Certification) Capitol “protest event” to demonstrate how blurring occurs and its potential adverse implications. We suggest and conceptualize in a model that societal memory occurs as a dialectic; some etched version of history (i.e., thesis) comes under question (i.e., antithesis), and through either a process of blurring, erasure, or retention, that etched history is then muddied, expunged, or lives on (i.e., synthesis). Meaning matters in the enactment and critical assessment of public relations’ role in societal agency.  相似文献   
962.
如果从精神属性的角度看,建筑蕴含人格,是人格投射的产物."建筑人格"是建筑的人格化积累与沉淀,具有明显的伦理道德属性,主要包含建筑形象气质、建筑生命活力、建筑道德记忆三种基本伦理构成要素."建筑人格"的伦理价值在于通过对建筑的共享性分析,去彰显诠释建筑的伦理精神特质及其本质价值;通过对建筑的人文性辨析,去解读解蔽建筑的生命气质特征及其生命价值;通过对建筑的地域性发掘,去探寻解析建筑的道德记忆特质及其本土价值."建筑人格"将指引建筑及其相关活动中的伦理追求与道德行为的一致性,也可以实现建筑活动中对伦理主体及其责任的规定性,从而体现出建筑人格化表达方式和人格化建筑存在特质的伦理意蕴.  相似文献   
963.
中国故事在谭恩美的《喜福会》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而以家族叙事为核心的故国书写不仅令家丑外扬,更是揭露了旧式中国的诸多弊端,这让作家备受指责.然而,依据霍尔的族裔散居认同理论,这些故国往事实为谭恩美对家族史的重构,即在对过去的重述中发现、定位个体当下的位置;但她的书写方式说明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在华裔族群中的断裂,其叙述亦为主流的权力话语所操控.华裔只能站在美国文化的立场之上“回看”中国,其文化认同受制于族裔历史、社会文化和权力等多重因素,呈现出开放、流变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因此,小说里的中国故事生动展现了华裔女性如何在断裂与延续、同一性(即所谓的“中国性”)与差异性之间协商与选择,以寻求文化身份的认同,从而解决其所面临的种族身份和社会身份间的冲突与割裂.  相似文献   
964.
介绍了万能转换开关触点组合逻辑检测仪的设计原理及其机械夹具设计,硬件组成,开关参数存储数据结构设计,程序结构,开关型号查找子程序设计等.该检测仪专用于对各种类型万能转换开关触点组合逻辑进行出厂检测.  相似文献   
965.
陈刚  王烬 《民族学刊》2017,8(2):34-41,103-105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文山苗族的饮食文化无论是在主食、副食、饮品等食材结构,或是饮食器具、食物加工方法等方面,不管是器物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迁.这变迁并非受单一因素的影响,而是自然生态类型、社会经济因素、多元文化等共同作用的结果.除却看得见的变迁,隐藏在其后的则是关于饮食文化中性别角色、族群记忆与边界、饮食安全与健康等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