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7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7篇
民族学   6篇
丛书文集   174篇
理论方法论   33篇
综合类   950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115篇
  2005年   95篇
  2004年   104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郭璞是两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杰出的训诂学家。受政治环境和文化思潮的影响,他创作了多首游仙诗以表达自己寄情仙境、向往自由的心绪,这也成为他显著的外相特征。而事实上,在其游仙诗中却蕴含着深厚的忧患意识,包括对国家命运的忧思,对黎民苦难的忧戚,对时光流逝、生命短暂、壮志难酬的忧伤感慨。  相似文献   
52.
唐太宗作为出色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极盛的局面;在文学上,他又以特有的个人风度,从治国思想、文化视野和诗歌创作等方面对唐初诗歌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虽然距盛唐还有一百多年,但唐太宗依然拥有着盛唐开创者和盛唐气象开拓人的双重身份,一手酝酿出有唐一代蓬勃自信的昂扬心态。  相似文献   
53.
何其芳早期诗歌是对传统的继承,同时又有超越。体现出一种传统与现代圆融结合的意义。文章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对此进行分析,描述其文本表征,揭示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54.
依据三家《诗》研究的成果,可以分三个部分全面探讨《鲁诗》在先秦时期的形成渊源及其特色:一、通过《毛诗》、《鲁诗》与《左传》中的“引诗”相对照,说明《鲁诗》最接近先秦诗义古貌;二、从《鲁诗》诗说本身的特色,揭示班固“鲁最为近之”之说;三、从仅有的保留材料中,分析《鲁诗》诗篇、诗句存在的原始状态。  相似文献   
55.
陈宝琛“咏松”诗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跨世纪诗人陈宝琛在清末民国两个历史阶段“咏松”诗作的研究 ,剖析其思想倾向与艺术特色 ,以期从一个侧面对其作出不溢美、不隐过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相似文献   
56.
钱学三境界     
博采精鉴、深思妙悟、融贯打通是钱学独有的三境界。如果说博采精鉴体现了钱学视界大、眼力高的特色,那么深思妙悟则体现了钱学敏于思、妙于悟的特色。前者由中西合璧式的浩博之学而臻于老吏断狱、拔俗不群的鉴别力,后者由旁鹜八极的连类之思而臻于透彻玲珑的悟性。在此基础上钱钟书更辟出融贯打能之极境,将不同文体、不同学科乃至古今中西贯而通之,将心理情理事理物理乃至宇宙至理笼而统之,从而为20世纪中国学术划上完善的句子。  相似文献   
57.
诗与史--论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对诗、史关系的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洲良 《学术交流》2001,(5):114-117
钱钟书提出诗歌反映历史真实的三种方式可概括为写实、寄意、怀古.这表明钱钟书在肯定诗歌反映历史真实的同时更注重诗歌艺术想像与审美创造的能动作用.这一观点可视为诗歌反映历史有别于史书记载历史的本质特征,对于文学创作、文学研究的独立品格的确立在当时乃至今天仍有指导意义.同时,诗、史关系的研讨还标志着钱钟书的学术思路已由艺术赏析向文学研究多元化发展的新变.  相似文献   
58.
李贺才情过人,诗歌的意象五彩缤纷,冷艳是其基本特征,此外意象的叠加、通感、跳跃、象征,又形成了其独创的风格和特色。  相似文献   
59.
儒家的“重生轻死”、道家的“厌生乐死”、佛家的“生死轮回”观深深影响着第三代诗人的思想和创作。他们以对死亡的直面、认同,传达着强烈的对生的关注和思考;以对死亡的想象性体验,表达着对生命本质的观照和认识。“死亡”成了第三代诗人自我认知与个性传达的言说载体。  相似文献   
60.
在新诗体式因不加节制而趋于散漫之时,徐志摩重视诗歌样式,强调诗歌语言的音韵美等理论,适时地匡正了人们对新诗的诸多误解。他以其丰富多样的创作实践探索新诗的体式结构、艺术构思与表现手法、意境创造等,并成为中国新诗表现形式的拓荒者与理论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