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人口学   10篇
丛书文集   19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89篇
社会学   9篇
统计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01.
从"大同理想"到"中国梦",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不断追求伟大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国家富强之梦、民族振兴之梦、人民幸福之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整个社会的"中产梦"。"中国梦"为中等收入阶层的壮大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中等收入阶层在"中国梦"实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历史作用:他们是经济建设推手,是大众消费的主体人群,是维系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石,是民主政治建设的推动力量,是正面价值观的践行者。中等收入阶层的壮大成熟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坚实的阶层基础。"中国梦"的实现与中等收入阶层的壮大同步共进,处于同一历史进程当中。  相似文献   
102.
"中等收入陷阱"是我国由中等收入迈入高收入国家过程中必须要严肃对待的课题,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从经济角度助力我国成功规避这一阶段。为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做到引进与创新相结合,夯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支撑;建立多元的投资体系,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壮大;重视区域合作,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良性发展;打造产业链,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营水平;以规划为手段,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组织领导。  相似文献   
103.
后悔是人们最常见的负面情绪之一,但是国内外关于后悔的研究起步较晚。后悔与非理性决策形影相随。人们在决策时常常陷入非理性思维心理误区中,导致后悔情绪的产生。非理性决策思维心理误区主要有:锚定效应、沉没成本效应、思维定势效应、禀赋效应、大众强化效应、认知偏差效应等。"非理性"是人类的特殊心理现象。研究探讨非理性决策行为,可以规避"人性误区",作出理性决策。  相似文献   
104.
在总结若干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炼出了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的几条经验。基本结论是,要在保证经济平稳增长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人力资本提升、保持汇率稳定。按此要求,如果中国能在未来若干年内,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并加快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可以跨越中等收入阶段。  相似文献   
105.
加大对深度贫困人口的易地扶贫搬迁力度是破解深度贫困的重要之策。粗放搬迁、安置包办、只搬不扶等政策偏差,降低了搬迁脱贫的精准性及施策成效。采集秦巴山区易地搬迁村户的样本数据,对不同贫困深度村户的搬迁意愿与脱贫结果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贫困深度与家庭特征不同,村户易地搬迁意愿不同;包揽式、唯补贴的搬迁安置方式,忽略搬迁对象的贫困深度及其脱贫需求差异,容易降低脱贫成效,形成“救济陷阱”;相比补贴安置与政策救济,搬迁后生产与就业的接续是脱贫的根本之路。因此,应实行差异性的搬迁规划引导政策,瞄准村户的搬迁安置需求进行精准的安置帮扶;设定安置补贴的有效区间,优化搬迁考核评估;着眼于“脱贫”,开展搬迁安置帮扶,以“减贫”定搬迁、谋发展。  相似文献   
106.
以分配正义为方法论策略,从风险分配正义和能力正义两个进路分别探讨顶梁柱公益保险项目对贫困户贫困风险的消除和转移作用及对其可行能力的提升作用,并采用准实验法对比了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两种作用上的区别,最终将二者进行了理论意义上的统一,建构出“风险-能力耦合”策略框架。这一框架在避免贫困的恶性循环、实现“风险转移-能力提升”的良性循环方面作用显著。在精准扶贫的攻坚阶段,面对“最难啃的硬骨头”,“风险-能力耦合”的扶贫将成为解决这一痛点和难点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07.
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深度贫困问题重要论述,基于“人业地”综合贫困分析范式,阐释深度贫困与贫困陷阱的生成逻辑,进而提出贫困陷阱跨越的路径。研究认为:深度贫困是“人”的贫困转化及群体间互移、“业”的封闭与锁定、“地”的弱势累积以及“人业地”互构耦合的结果;深度贫困再生累积导致主体性、经济性和空间性贫困陷阱形成,三种陷阱叠加强化则最终形成“低水平生存性均衡”贫困陷阱。要攻克深度贫困、跨越贫困陷阱需要实施“超常之力”干预,即采取权能强化、市场重构、空间优化等强力干预措施及相互配合的综合性治理手段。  相似文献   
108.
广大中低收入者的收入与目前急速上涨的房价之间的差距,使得住房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的要求日益突出。针对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制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社会保障性住房的特点,提出了完善住房保障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9.
中国人均GDP进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后,经济得到重大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一系列问题,比如:收入差距持续拉大、腐败多发、社会不稳、产业结构升级难和经济发展滞缓等,使中国面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各种风险。因此,在剖析可能阻碍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路径: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缩小收入差距;稳步推进城镇化;建立廉洁高效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制止官僚主义作风和调整产业结构等。  相似文献   
110.
比较优势理论是关于国际贸易的主流经济理论。但在实际的发展中,一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则容易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业在竞争的市场中既存在国内贸易也存在国际贸易。在这种贸易的国际、国内分工中更容易陷入比较优势陷阱,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的恶化,及创新进取精神的不足,阻碍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们要在认清优势的基础上,采取措施,规避陷阱,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