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6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7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134篇
社会学   4篇
统计学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高校的"两课"教学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有重要作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进行"两课"的教学改革,实现两课教学内容的科学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  相似文献   
12.
“两课”实践教学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些年,我们对"两课"实践教学进行积极探索和尝试,积累了许多有意义的经验充分认识"两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明确"两课"实践教学制度,积极探索有效可行的"两课"实践教学模式.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13.
端正思想政治课学习态度的途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思想政治课学习态度的因素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端正思想政治课学习态度的途径一是加强学习目的和意义教育 ,二是改进教学方法 ,三是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各种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4.
新加坡教育的发达程度却举世瞩目。对新加坡民族教育政策与法规进行较为系统的剖析,旨在思考新加坡民族教育政策与法规及其实施过程中值得参考和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曲折探索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认真梳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科学总结和借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汲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训,对于促使马克思主义更好地为大众理解和掌握,从而使马克思主义走出书斋,走进大众的视野和思维领域,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总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和教训,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6.
刘惠敏 《学术交流》2003,(12):105-107
中国现代化的核心和基础是工业化,工业化的重要特征是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中国的经济发展要取得成功,必须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尽管这种探索有失误和教训,但总的说来见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说课活动的概念、功能以及说课活动应从设计、展现、论理、效应四个层序上运作的思路 ,并强调了各个层序的意义、作用以及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提出了设计层是前提 ,展现层是铺垫 ,论理层是依托 ,效应层是提高 ,以及各个层序之间相对独立 ,又相互联系 ,共同构成了说课活动的整体结构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借鉴朱熹的德育思想,把德育放在首位,全面地、系统地、循序渐进地防患于未然,以达到“究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之目的。  相似文献   
19.
作为工业社会发展的产物,韦伯所提出的官僚制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并包含着丰富的理性精神。但并不是至善至美的,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到来,它存在的不足之处日益暴露出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它都不断受到人们的诟病,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的行政改革运动更是把对官僚制的批判推上顶峰。然而,纵观西方各国的行政改革运动, 官僚制所包含的理性精神并不因为改革而被摈弃,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了新生,它为我国的行政组织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中国共产党人社会主义探索的难忘经历和重要遗产。毛泽东关于以苏为鉴,关于统筹兼顾,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等思想,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轻视这些资源是不足取的,当然仅靠这些资源也是远远不够的。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都发生了空前剧烈的变化,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我们应当有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应对,新的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