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7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39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250篇
社会学   22篇
统计学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作为适用语言学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是文学语篇分析的有力工具。本文以海明威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杀手?为例,通过对它进行及物性系统、语气和情态意义以及主述位结构等的功能文体分析,来解读“冰山”理论在语篇层面的语言体现,进而揭示系统功能语言学对小说语篇和“冰山”理论的解释力,这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适用语言学的适用性的重要体现,适用是其重要特质。  相似文献   
32.
心境与自然的融合——古诗中的休闲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春生 《殷都学刊》2004,(2):91-93,105
古诗中反映休闲的诗篇主要有田园诗、山水诗以及垂钓诗等.对这些古诗中的休闲意蕴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诗人在休闲中所留下的篇篇佳作,均是诗人当时心境与自然融合、情感与现实撞击的真实写照.由此诗人身心得到安抚、精神得以解脱和升华.  相似文献   
33.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中国学生英语虚拟语气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法是语言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中虚拟语气是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传统的3P语法教学法效果较差,任务型教学模式被认为是能提高学生中介语水平和语言能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教学实践探究了语法教学中应用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基于测试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接受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学生通过虚拟语气的课堂教学后在认知学术语言水平(CALP)方面对虚拟语气的掌握优于接受传统语法教学法的学生,期望本研究能对教师在日常语法教学中设计和使用任务型教学模式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4.
刘春玲 《阴山学刊》2003,16(4):25-28
晚明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一系列变化引起了士人价值现、人生观和道德观的改变,出现了逃禅归隐、弃儒从商、纵欲享乐之风。这不仅表现了封建秩序已遭到严重冲击,也反映出士人对自己人生道路的重新选择。  相似文献   
35.
南渡词人的隐居心态是复杂的、动态的。他们焦虑于乱世,却无力去拯救。他们心仪东坡的超脱,却无法学着去安放心灵。另外,“客居”的独特身份和情感体验赋予他们敏感多思的性格特点。漂泊无依的孤独感也促使他们寻求心灵的归宿。最终他们选择了陶渊明,以渊明精神为力量化解自己的矛盾与痛苦。  相似文献   
36.
从纵向、历时性的艺术转换与横向、版画的美学特质两个视角,论述陈天然感应时代脉搏的艺术道路及体现其个性品格的质朴美、诗境美、书法笔意美三大特征.通过其成长环境、文化之根、智能结构、艺术修养等多侧面,分析其特色形成的基因及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37.
姚孝锡是由宋入金文人群体中的重要一员,其传世的诗歌虽仅有30余首,但都属于明性见情之作。他的诗作具有多元化的情感意蕴:一是萦绕心头的故国之思,二是似水流年的孤独情怀,三是优游人生的冲淡心境。这些数量不多却包孕诸多情感的诗歌,不仅极大地改变了金初"借才异代"时期滞金文人诗中多抒发内心激愤不平之气的单一风貌,同时也为金中期诗歌风格的多样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8.
Transformation:     
No abstract available for this article.  相似文献   
39.
文中用普遍联系的观点重新审视了句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语气三角模型,说明了句末点号和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语气类型之间的网状关系,为正确运用句末点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0.
关于“言意之辩”,自先秦时期就已经分为两种观点:“言尽意”与“言不尽意”。庄子主张“言不尽意”。认为“言”只是会“意”的工具;他通过“得意忘言”的方式解决了“言”与“意”之间存在的矛盾。庄子的“言不尽意”论对中国传统美学影响颇为深远,开启了传统美学对意境美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